云南纳板河管理局深化交流合作提升管护能力

来源: 时间:2023-02-15 11:58:31 浏览次数:

强化交流,共谋发展,有助于实现信息互享互通,是推动自然保护区发展建设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云南省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历来重视交流合作,2022年,管理局持续深化对外交流合作,着力在自然保护区建设、创建亚洲象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等能力提升方面开展积极务实的合作,奋力开创保护区发展新局面。

强化交流,共谋发展,有助于实现信息互享互通,是推动自然保护区发展建设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云南省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历来重视交流合作,2022年,管理局持续深化对外交流合作,着力在自然保护区建设、创建亚洲象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等能力提升方面开展积极务实的合作,奋力开创保护区发展新局面。

一是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合作开展4个项目。“勐海县印度野牛分布现状及栖息地调查”项目基于公网传输模式对纳板河保护区勐海片区内的印度野牛种群数量及分布现状开展长期动态监测,结合印度野牛栖息地森林结构与功能特征的信息,了解勐海县印度野牛的种群数量、分布现状,及其对栖息地环境选择的偏好,探讨勐海县印度野牛生存现状及影响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环境因子与动物种群相互作用”项目试图通过环境因子和种间互作两方面,全面地了解时间尺度上导致纳板河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原因。“20公顷大样地近地面遥感”是通过近地面遥感估算纳板河保护区大样地森林地上生物量。“局域尺度下种间互作和寄主特征如何决定榕小蜂群落构建”以西双版纳地区常见的榕树-榕小蜂互利共生系统为对象,探讨榕小蜂群落构建、榕下蜂物种共存网络的稳定性维持以及榕-蜂协同进化机制。

二是与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开展2个项目。“土沉香人工结香菌种研究”项目选用纳板河保护区宣教中心人工种植的沉香树作为样本,采用冷钻、热钻、真菌侵染、诱导虫漏、虫加菌等处理方式,对选用的76个样本诱发沉香结香,并最终监测其结香情况及沉香四醇含量。此次实验是对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的一次探索,也是践行保护区资源永续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次尝试。“云南省鞘翅目重点保护物种调查”是针对纳板河保护区的鞘翅目昆虫进行多样性调查,主要研究其群落结构、区系和分类等,为保护区资源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三是与云南大学开展“云南省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调控因子”项目。该项目收集纳板河保护区内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三种优势物种的凋落物用于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凋落物移置实验,并收集当地优势物种的叶片和根,通过开顶箱模拟增温和氮添加模拟氮沉降,以期探讨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的调控因子和生态系统地上和地下凋落物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四是与中山大学开展“舟蛾科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项目。对纳板河保护区内的鳞翅目舟蛾科昆虫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整理该类群代表种和广泛分布种、描述和低覆盖度全基因组测序,探索舟蛾科的系统发育学关系。

五是与昆明动物研究所开展“滇南大中型兽类多样性与保护现状调查”项目。该项目在纳板河保护区的印度野牛栖息地收集新鲜粪便并记录地理、时间信息,提取DNA,通过微卫星位点分析和线粒体基因组分析,识别个体、分析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并运用空间标记-重捕模型,计算纳板河保护区内印度野牛种群的数量。

六是与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开展“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蛾科昆虫普查”项目。项目计划用一年多的时间,理清纳板河保护区内天蛾科昆虫物种组成和发生季节的规律。通过搭设灯诱设备(支架、灯诱布和高压汞灯),灯诱至第二天黎明,在此期间记录天蛾种类和数量,测量喙长等重要指标。

除上述项目外,2022年纳板河管理局还积极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开展“东洋区塔叶蝉系统发育研究”项目,与江西农业大学开展“纳板河流域白蚁种类调查和环境质量评估”项目,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开展“云南省省级作物种质资源圃(库)纳板河自然保护区野生桑树资源考察与收集”项目等交流合作活动。( 汤黎)


来源: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