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动态资讯 » 新闻资讯  » 万里沙海万里林

万里沙海万里林

来源: 时间:2016-12-14 10:16:19 浏览次数:

三北工程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9.2万平方公里,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02%——
万里沙海万里林

15年来,内蒙古多伦县累计治理沙化土地22万公顷。记者 黄俊毅摄
 
甘肃省民勤县薛百乡宋和村,紧邻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年均降水量127.7毫米,蒸发量竟高达2623毫米,自古风沙肆虐,是出了名的“讨饭村”、“光棍村”。如今,宋和村已成为林茂粮丰、风景秀美的绿洲新村。
宋和村的沧桑巨变,折射了我国数十年来坚持不懈防沙治沙的卓著成就。
让沙海变林海
中国约有一半的国土属于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稀少,沙暴频发,是历史上甘肃民勤县生态窘境的写照,也是我国西北、华北、东北西部等广大干旱地区生态境况的写照。
巨变始于1978年,这一年,我国启动了横跨东西近万里的三北防护林工程。
三北工程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宾县,西至新疆乌孜别里山口,北接国境线,南抵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至1460公里,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42.4%,囊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3个省份。工程建设期73年,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
宋和村成立治沙队,开进村东已被风沙埋压了的大沙河,立沙障、插风墙、栽植红柳、沙枣、杨树,经过百折不挠的努力,终于在村西风沙口上建起了一条长9公里、宽2.5公里的绿色屏障。昔日风沙肆虐的沙滩,如今成了长满白杨、沙枣、梭梭、花棒的万亩林场,2400亩弃耕地得以复耕。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森林资源稳步增长,生态资源质量明显提升,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灾害得到有效遏制,区域生态和人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仅三北工程造林保存面积就已达29.2万平方公里,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现在的13.02%,在我国北方万里风沙线上,建起了一道乔灌草、多树种、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成为抵御风沙南侵的绿色长城。如果把这些树木折算成5公里宽的防护林带,可绕赤道一圈半。”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说。
重点地区先突破
2010年,花甲之年的訾德清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区的杭锦旗伊和乌素苏木流转沙地32万亩,计划通过发展肉苁蓉产业来治沙。訾德清每天从30公里之外的集镇背来饮用水,冒着烈日在沙海中种草种树。几年间,他在沙地上栽植沙枣、沙棘、沙柳和杂交改良树5万多棵,土地沙化得到有效控制,2万亩梭梭接种肉苁蓉年产值已达400万元以上。
自古以来,沙漠化、水土流失是三北地区乃至我国危害最大的生态灾害。三北工程建设采取封禁、飞播、造林相结合的办法,30多年来营造防风固沙林807.6万公顷,治理沙化土地33.62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恢复沙化、盐碱化草原、牧场1000多万公顷,新辟农田牧场1534万公顷,在我国北方建起了一道绵延万里的绿色屏障,成为抵御风沙灾害的坚实防线。
“2014年,沙区的植被平均覆盖度为18.33%,比5年前增加了0.7个百分点。包括呼伦贝尔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等在内的东部沙区植被覆盖度增加了8.3个百分点,固碳能力也相应提高了8.5%。区域风沙天气明显减少。”张建龙说。
三北工程营造水保林和水源涵养林966.2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由工程建设前的5.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45万平方公里,区域内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呈“双减”趋势。
“三北工程在东北、华北、黄河河套等平原农区,营造了带片网相结合、集中连片、规模宏大的区域性农田防护林267万公顷。现在,平原农区防护林体系基本建成,有效庇护农田3030.2万公顷,新增农田牧场1534万公顷。”张建龙说。在农田防护林的保护下,昔日的荒沙荒滩变成了基本农田,低产低质农田变成了稳产高产田。
受益的还有野生动植物。最新全国野生动植物调查结果表明,三北工程区55.7%的陆生野生动物数量实现稳中有升,野马、藏羚羊等种群快速扩大。189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71%达到野外种群稳定标准。
诸多难题待破解
目前,三北工程已进入第五期工程建设阶段。按国务院批复的三北五期工程规划,到2020年,工程区需要完成造林1647.3万公顷,修复退化林分193.6万公顷,新增森林面积988.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2.27个百分点。“与前四期工程相比,五期工程建设既面临着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加快森林资源培育步伐、扩大生态容量的老问题,又面临着成过熟林增多、老化防护林改造修复任务加重等新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破解这些发展中的难题,是摆在我们各级工程建设和管理部门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国家林业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局长张炜说。
张建龙表示,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防沙治沙必须突出治理重点,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按照先急后缓、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优先将主要风沙口、沙化扩展的活跃区、风沙源区、沙尘路径区和岩溶地区“一片两江”(滇桂黔片区和长江、珠江)作为重点突破区域,依托现有重点生态工程,重点推进,重点突破。同时,要在重点区域谋划启动一批防沙治沙和石漠化防治重大项目,构筑区域性生态防线,由点到面带动全国沙区和岩溶地区生态状况整体好转。另外,防沙治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要更加重视科学治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注重各项措施的配套。要坚持封飞造、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多林种搭配,多树种混交。要积极推广使用先进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不断提高防沙治沙成效。
“三北防护林工程破解资金瓶颈、用地不足等难题,可从创新林业政策入手,鼓励、扶持各种社会主体参与工程建设,充分调动全社会造林、育林的积极性。体制机制方面,可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创新工程管理体制,将管理重心转移到强化督导检查、考核评估上来,大力推行专业队造林、购买式造林、订单式造林,逐步形成统一造林、统一管护、分户确权收益的建设格局。”张炜说。他认为,“京津冀”可以涵养水源为重点,保障区域水安全;东北生态屏障区则以完善、提高、优化农田防护林网为重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青海高原生态屏障区要在保护好原生植被的基础上,加大封禁保护力度,构建功能稳定、类型齐全的自然生态系统;北方防沙带要以防沙治沙为重点,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防护林体系;丝绸之路经济带要以生态修复为重点,构建以沙生灌木为主的荒漠绿洲防护林体系;黄土高原生态修复带要以水土保持兼用林建设为重点,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记者 黄俊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