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加速推进——
大熊猫栖息地扩容在即
12月5日下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这意味着待国家相关部门批复后,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将联合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该国家公园将横跨三省现有的大熊猫栖息地,优先整合现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自然文化遗产地、国有林场等6类保护地。
2015年公布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1864只。其中,四川境内有1387只,栖息地面积超过202万公顷,居全国第一。
据四川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大熊猫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而保护最有效的载体是原生态的自然栖息地。尽管四川的大熊猫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都处于全国第一,但近年来铁路、公路、输电线路等工程导致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加重了大熊猫种群的隔离程度,使得大熊猫孤立小种群灭绝风险持续升高。同时,地震、竹子开花等自然灾害对大熊猫威胁较大。放牧、采集竹笋、药材等活动仍然较为普遍,影响了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
该负责人表示,国家从战略层面考虑,建设一个覆盖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大熊猫主要活动区域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大熊猫免受濒危的威胁。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重视大熊猫的保护及繁育工作,先后成立了卧龙、王朗等数十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及相关研究机构。四川是大熊猫的故乡,早在1963年就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四川的野生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卧龙及周边的邛崃山系、大小相岭和岷山山系,其中,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基地更是享有“熊猫故里”的美誉。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周强拥有12年的大熊猫喂养经验,他这样描述与大熊猫结缘的奇妙之旅:“10岁那年,父母带我去卧龙自然保护区看大熊猫。那里有巍峨连绵的高山、崎岖陡峭的山路、湍急清澈的河水、茂密繁郁的森林。大熊猫憨态可掬的样子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20年过去了,如今的卧龙依然是周强当初看到的样子。近年来,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基地始终将保护工作放在首位:加大了对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成立了一支由专业保护人员、森林公安、森林武警、社区群众组成的综合保护队伍;开展了资源本底调查,进行了科学功能分区;推行了天然林“协议管护”模式和退耕还林(竹)“责任管护”;强化野外监测巡护,构建了周边护林联防体系。
此外,卧龙基地始终坚持保护与社会发展并重,实施了一系列民生工程。当地居民依靠食用菌栽培、大棚蔬菜种植、养殖香猪等方式走上了致富的道路。通过修建生态电站,实施“以电代柴”和用电补贴,农户电费至今维持在0.18元/千瓦时,减少了老百姓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促进了保护事业的良性发展。成片的天然林,青葱茂密的大熊猫主食竹,42年没有发生森林火灾。如今的卧龙基地,森林覆盖率达到57.6%,植被覆盖率超过98%。依托“多种经营促发展,安居乐业助保护”的方式,卧龙基地走出了一条双赢的发展道路。
今年4月,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方案启动,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已初步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划定、公园内人员资产清查等工作,编制完成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据四川省林业厅厅长尧斯丹介绍,四川省在设计大熊猫国家公园中,主要坚持了四个方面理念:一是坚持保护大熊猫栖息地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原则,把最应该保护的地方保护起来;二是把大熊猫分布地现有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地、森林公园等各种保护地形式整合纳入国家公园,解决跨部门体制性问题;三是将大熊猫国家公园细分为核心保护区、生态修复区、游憩科普区、传统利用区,实行差别化保护;四是既坚持保护优先,又兼顾国家、省重点工程项目规划、所在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对国土空间利用的要求,同时既有利于资源保护,又充分调动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积极性。(记者 刘畅)
2015年公布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1864只。其中,四川境内有1387只,栖息地面积超过202万公顷,居全国第一。
据四川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大熊猫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而保护最有效的载体是原生态的自然栖息地。尽管四川的大熊猫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都处于全国第一,但近年来铁路、公路、输电线路等工程导致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加重了大熊猫种群的隔离程度,使得大熊猫孤立小种群灭绝风险持续升高。同时,地震、竹子开花等自然灾害对大熊猫威胁较大。放牧、采集竹笋、药材等活动仍然较为普遍,影响了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
该负责人表示,国家从战略层面考虑,建设一个覆盖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大熊猫主要活动区域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大熊猫免受濒危的威胁。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重视大熊猫的保护及繁育工作,先后成立了卧龙、王朗等数十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及相关研究机构。四川是大熊猫的故乡,早在1963年就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四川的野生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卧龙及周边的邛崃山系、大小相岭和岷山山系,其中,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基地更是享有“熊猫故里”的美誉。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周强拥有12年的大熊猫喂养经验,他这样描述与大熊猫结缘的奇妙之旅:“10岁那年,父母带我去卧龙自然保护区看大熊猫。那里有巍峨连绵的高山、崎岖陡峭的山路、湍急清澈的河水、茂密繁郁的森林。大熊猫憨态可掬的样子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20年过去了,如今的卧龙依然是周强当初看到的样子。近年来,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基地始终将保护工作放在首位:加大了对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成立了一支由专业保护人员、森林公安、森林武警、社区群众组成的综合保护队伍;开展了资源本底调查,进行了科学功能分区;推行了天然林“协议管护”模式和退耕还林(竹)“责任管护”;强化野外监测巡护,构建了周边护林联防体系。
此外,卧龙基地始终坚持保护与社会发展并重,实施了一系列民生工程。当地居民依靠食用菌栽培、大棚蔬菜种植、养殖香猪等方式走上了致富的道路。通过修建生态电站,实施“以电代柴”和用电补贴,农户电费至今维持在0.18元/千瓦时,减少了老百姓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促进了保护事业的良性发展。成片的天然林,青葱茂密的大熊猫主食竹,42年没有发生森林火灾。如今的卧龙基地,森林覆盖率达到57.6%,植被覆盖率超过98%。依托“多种经营促发展,安居乐业助保护”的方式,卧龙基地走出了一条双赢的发展道路。
今年4月,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方案启动,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已初步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划定、公园内人员资产清查等工作,编制完成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据四川省林业厅厅长尧斯丹介绍,四川省在设计大熊猫国家公园中,主要坚持了四个方面理念:一是坚持保护大熊猫栖息地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原则,把最应该保护的地方保护起来;二是把大熊猫分布地现有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地、森林公园等各种保护地形式整合纳入国家公园,解决跨部门体制性问题;三是将大熊猫国家公园细分为核心保护区、生态修复区、游憩科普区、传统利用区,实行差别化保护;四是既坚持保护优先,又兼顾国家、省重点工程项目规划、所在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对国土空间利用的要求,同时既有利于资源保护,又充分调动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积极性。(记者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