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今年的绿化造林主体工程即将完成。过去十余年,首都的绿色面积增加了1600余平方千米,占市域的十分之一,其中大部分属于平原地区。如此大规模平原地区增绿,全世界独一无二。
眼下,天通苑生态休闲公园已完成主体绿化,正在建设休闲设施和园路。夏日里,记者走进公园,杨柳扶风,浓荫驱暑,海棠结出果子,蓝花鼠尾草才栽下数月,就引来翩翩蝴蝶。
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孔宪琨介绍,该公园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一半是改造了既有林地,另一半则是腾退增绿。“老林地只有毛白杨和旱柳,没路也没灯,还被苗圃和小市场切得零零碎碎。”他说,今年,老树间补栽了丁香、碧桃、黄刺玫、粉黛乱子草等,既能观花观叶,又能为小动物提供口粮。“从更大尺度来看,天通苑生态休闲公园是北中轴绿廊的一部分。这条绿廊从莽山直插入中心城,能把清风送进城区。”
按规划,北京市今年将增绿6.67平方千米,除了天通苑生态休闲公园之外,还包括朝平公园、温榆河公园二期等。这个数字看起来并不大,是因为大尺度地块已经在前些年完成了绿化,如今,连通绿色空间、提升森林质量是平原地区绿化的重点。
北京市域面积为1.64万平方千米,多半是山区、浅山区,平原只占6300平方千米。那里寸土生金,人口和产业聚集。按传统思维,宝贵的平坦之地自然要优先用于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之后,生态文明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北京市进入减量发展的新阶段,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共疏解和升级近千个专业市场、物流中心。
疏解一片,就紧接着绿上一片;绿上一片,就避免了低级次产业卷土重来。过去十几年,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完成,平原地区的绿色如同拼图一般,一片接一片,被艰难而又坚决地补齐了。
2012年以来,全市增绿面积超1600平方千米,其中大部分属于平原地区,相当于挤出了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平原用于造林和恢复湿地。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4.9%,比巴黎、东京、莫斯科还要高。
市民在都市中能感受自然之美。就拿即将亮相的朝平公园来说,它镶嵌在东五环边,不远处就是文创园、写字楼和居民区。常有人在园外翘首,询问施工者何时开园。
“这样大规模的平原地区增绿,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国家林草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成评价,“这支撑着千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首都北京为全球作出的巨大生态贡献。”
记者手记
向世界讲述中国的生态故事
在采访中,不论是学者还是市民,都愿意用“奇迹”来形容北京的造林绿化。短短十几年,这片土地上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事实上,北京扩绿的难度非常大。整个城市虽极为广袤,但平原面积小,气候也偏干旱。就拿四五环路附近的第一道城市绿化隔离带来说,早在1988年就启动建设。但整整11年之后,绿地面积只增加了23平方千米,反而有越来越多的小工厂、出租大院落地生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保护生态的决心之大前所未有。从一个细节能看出首都对生态的重视:近年来,“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的绿色空间结构不仅写进了绿化专项规划,更上升到了城市主体规划。“以前,经常是工程干完了,才请绿化工人去种树。现在不一样了,得先规划好生态空间,再开展其他工程建设。”一位“老绿化”告诉记者。
这些年,北京市壮士断腕,疏解了一处又一处低级次产业,放弃低效的眼前利益,换来宝贵的生态空间和绿色发展。
京城的生态之路仍然漫长。一株株新苗经历漫长岁月,需要绿化部门持续开展健康经营。小树长成大树,才能发挥更大的生态价值,成为“水库、钱库、粮库、碳库”。
“奇迹”仍在延续。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北京市又开启了“花园城市”建设,打通生态和人居村业的最后一公里,向世界讲述中国的生态故事。
来源:首都园林绿化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