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之舟”变得更绿更蓝

来源: 时间:2016-08-18 16:31:51 浏览次数:

让“生命之舟”变得更绿更蓝

——聚焦甘肃民勤用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防沙治沙

中国绿色时报8月18日报道(记者 吴安林 柳景武 王禹皓) 芦苇、碧波、水鸟……
这不是江南水乡,而是甘肃民勤青土湖。昔日,因为沙进、水枯、人退,这里曾经在长达51年的岁月里干涸成了一片沙漠;如今,青土湖乃至民勤县实现了绿肥黄瘦、人进沙退。
2013年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指出:“特别要实施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总书记言犹在耳,民勤治沙靠科学谋划、改革创新、产业带动交出了令各界满意的答卷。
科学规划,建设生态屏障
民勤是河西走廊的东大门,年均降雨量只有113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600多毫米。全县荒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4.5%,是全国四大沙尘暴源地之一。同上世纪50年代相比,至2009年,民勤盆地绿洲面积减少了43.35万亩,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在民勤最近距离已不足5公里。
民勤不保,河西难保;河西不保,必将危及全国。
2007年12月,总投资47.49亿元的《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经国务院批复正式实施。《规划》的治理目标是决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正是有这样的前提,才有了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
民勤防沙治沙开始用战略思维谋篇布局。
全县防沙治沙规划以及青土湖、老虎口、西大河等区域治理规划相继出台,防沙治沙的重点放在绿洲西部和北部风沙线,造林绿化的重点放在沿边沿沙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林业产业的重点放在绿洲内部和沿边沿沙带,全力推进生态屏障建设。
防沙治沙领导机构、组织协调机构以及防沙治沙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制度、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等相继建立,林业、发展改革、国土、环保、水利、农牧局等相关部门同向发力、协同作战。
全县明确治理重点,认真实施千里沙漠大林带、G569北仙高速公路通道绿化、万亩胡杨林等重点项目,加大工程压沙、人工造林、封禁保护力度,治沙从由近及远的治标措施转到由远及近的治本策略。严格落实禁止开荒、禁止打井、禁止放牧、禁止乱采滥伐、禁止野外放火“五禁”决定,突出加强千里沙漠大林带、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青土湖、黄案滩等荒漠湿地保护建设,推动全县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一连串的组合拳,打退了沙进、水枯、人退的风沙侵袭。亚洲最大的红崖山沙漠水库再现昔日风光,干涸了51年之久的青土湖重现碧波,不仅有效阻隔了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的合龙,而且实现了自然生态与群众生活的同步向好。
林水携手,创新治理模式
黄案滩自然恢复区,井水潺潺流淌,植被盖度由2008年的28%提高到70%以上。民勤防沙治沙纪念馆一幅幅生动的图片,记录着民勤人防沙治沙创新的足迹。
湿地的恢复和保护是民勤人心头的“结”。为打开这个“结”,民勤全面启动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加快红崖山水库及周边区域湿地恢复。
加快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是民勤人心中的“埂”。为铲平这道“埂”,民勤依托全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项目,实施围栏、固沙压沙、人工促进修复等工程,恢复区域荒漠植被。
面对防沙治沙的重任,民勤创新全社会参与模式,广泛发动群众,形成全县上下干部谋治沙、人人懂治沙、群众齐治沙的良好氛围。
目前,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230多万亩、压沙造林50多万亩,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00多万亩、封育成林78万亩,荒漠化面积从2009年的2254万亩减少到现在的214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11.52%提高到现在的17.7%。2015年,民勤县被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列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创新不仅表现在治理模式上。苏山村的机井房里,一张《水量分配表》让人看到了民勤节约用水、高效用水的影子。为解决结构性缺水问题,民勤实行关井压田与水价改革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将水资源向高效低耗优势产业转移。为促进沙漠生态林的存活,民勤人将一根根管子打出小眼,排摆成方格精准滴灌。2015年,民勤县被水利部认定为国家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
内创外引,加强交流合作
民勤人世代与风沙抗争。
己是耄耋之年的全国治沙英雄石述柱,说起当年治沙的情景仍然充满了辛酸:“插风墙、埋沙障、挖树坑、栽树苗,看似简单的事,在当时却是困难重重。”
缺乏科技的支撑只能事倍功半。民勤人决心开辟新路子,“内创外引”防沙治沙。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民勤人民采用粘土压沙、栽植梭梭进行治沙造林,取得了明显成效,被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命名为“民勤模式”。薛百乡宋和村将粘土压沙与林木封育相结合,在草方格中间种植梭梭,被林业部誉为“宋和样板”。
为实现防沙治沙的提速,民勤人积极与中科院寒旱所、中国林科院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联姻”,推动防沙治沙向科学治沙转变。目前,已先后合作完成民勤连古城雨养白刺沙堆生物生态系统建设技术示范项目、民勤县荒漠生态修复带甘草栽培技术示范工程技术等多个科技项目。
民勤先后建成不同类型的防沙治沙示范区4个,集中展示治沙新技术、新材料20多项,还从以色列等国引进了先进的滴灌技术和设备。
在技术上重合作,在人才上重引进与培养。民勤先后引进林业专业技术人才14名,培育县级林业技术员117名,每年开展农民林业技术专题培训3000场次。目前,县有首席专家、乡有首席农技员、村有农民技术员、社有科技明白人的四级技术服务网络已经形成。
化害为利,发展沙区经济
土地是百姓的命根子,治沙与致富能否实现双赢?
经过反复论证,一项以“政府引导、公益支持、项目依托、资源整合、市场运作、农民自建”和“分沙到户、承包治理、开发经营、收益归己”的改革举措全面启动。
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以企业、合作社、协会将广大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通过承包建园、挂牌建园等形式合作建立林果基地,发展以酿酒葡萄、红枣、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业。目前,全县已培育各类林业专业经济组织67个,建成甘肃苏武庄园葡萄酒业有限公司、甘肃天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民勤成功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12家,特色林果面积达47.12万亩、人均2.01亩。
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建成以日光温室、设施暖棚为主的设施农牧业13.33万亩、户均2.36亩。
大力发展新兴沙产业,在风沙区域让梭梭与肉苁蓉完美“联姻”,实现沙区开发由被动的防沙固沙向主动的治沙用沙转变,由单纯追求生态效益向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转变,由单一的在风沙线上植树造林向采用科学技术、提高太阳能转化率和水资源利用率发展“阳光农业”转变。
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把发展以甘草、茴香等为主的沙生药材产业作为改善绿洲生态环境、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和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打造梭梭接种肉苁蓉、白刺接种锁阳、甘草、黑果枸杞等沙生药材种植基地,实现生态治理与群众增收的双赢。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19元,增长12.5%,全县整体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