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画信息化造福社会的美好蓝图
——解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
近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出台。《纲要》立足于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和新形势,明确了新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基本方针和重大任务,成为规范和指导未来1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勾画了信息化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的美好蓝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十年“三步走”:从“网络大国”迈进“网络强国”
《纲要》首次明确了建成“网络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信息化进程先后经历了酝酿、起步、全面推进三个历史阶段。1994年4月,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1995年10月,国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了“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战略任务,信息化加速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信息化建设更取得长足进展。目前,我国网络用户已突破7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50%,固定宽带接入用户累计达到2.74亿户,移动电话用户规模接近13亿。信息化与国民经济社会加快深度融合,展现了美好的社会前景。
但是应该看到,信息化实践中还存在着较明显的短板,表现于核心技术和设备受制于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基础设施普及程度不高、网络空间法治亟待加强等诸多方面。这影响着我国战略主动地位的形成,束缚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也对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造成制约。中国离网络强国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在这一紧要历史时刻,《纲要》的出台可以说恰逢其时、指点迷津。《纲要》为“网络强国”建设明确了方向目标和“三步走”具体方案,提出“增强信息化发展能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三大战略任务,从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等各个层面,全方位绘制出做强信息产业、提升综合国力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可以预见,目标既定,航路清晰,这必将引发千帆竞秀的新景象。
释放“数字红利”:加强信息资源规划、建设和管理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和数据科技的进展,大数据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一大核心要素。大数据被视作信息时代的“富矿”,在经济、科技、安全等领域蕴藏着巨大潜力,也促进了新一轮的国家战略角逐。
近年来,美、英、韩、日等国都加快了大数据布局,从政府决策、制度机构、技术创新等层面入手,构建网络文化保障和安全攻防体系,表现出重视相关技术开发应用、数据开放与网络监控密切结合、政府与商业机构通力合作的三大特征。新形势下,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加速。2015年8月,政府颁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进一步促进数据的全社会信息应用和价值实现,推动了大数据引领生活生产的新热潮。但是,目前我国数据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其中80%掌握在政府手中,亟待深化与社会的互动共享。同时,也存在着数据质量标准不统一、流程不规范、使用不合理等问题。
顺应发展态势应对数据战略挑战,《纲要》指出:要“加强信息资源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水平”,并提出“建立信息资源基本制度体系”,全面提升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利用和安全的能力。基于这一目标,我国将“在2018年以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门户”。可以期待,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创新发展,通过完善法律规范加强数据管理,信息资源将得到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数字红利将更大范围地便利国家建设和人们的生活与生产。
填平“信息鸿沟”:创新公共服务保障、改善民生
社会信息化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信息消费的结构性变化,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形成了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强势弱势群体之间的“信息鸿沟”。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一些地区以及人群的发展机遇,造成了财富分配上的较大倾斜,影响着民生的普惠与改善。
《纲要》用较大篇幅描述了未来10年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创新公共服务保障、改善民生的布局与举措。“民生”作为一项基本方针,农村信息化是其关键一点。信息化成果怎样为更多人“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针对信息化“鸿沟”,《纲要》明确了三方面现实着力点:一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分类推进农村网络覆盖;二是通过降低资费,为社会困难群体运用网络创造条件;三是完善公共服务,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
设施建设是基础,《纲要》区别发达地区、边远地区、林牧区、海岛等区域做出分类建设部署,提出“两个机制”、一个“网络扶贫行动计划”,同时强调完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具体要求……种种规划与举措,意在最大范围地满足城乡百姓信息设施拥有和应用,特别是帮助提高偏远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增强民生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此精神指导下,填平“信息鸿沟”,信息化建设必将迎来又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机遇。(作者:孟威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网络新媒体研究室主任)
十年“三步走”:从“网络大国”迈进“网络强国”
《纲要》首次明确了建成“网络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信息化进程先后经历了酝酿、起步、全面推进三个历史阶段。1994年4月,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1995年10月,国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了“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战略任务,信息化加速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信息化建设更取得长足进展。目前,我国网络用户已突破7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50%,固定宽带接入用户累计达到2.74亿户,移动电话用户规模接近13亿。信息化与国民经济社会加快深度融合,展现了美好的社会前景。
但是应该看到,信息化实践中还存在着较明显的短板,表现于核心技术和设备受制于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基础设施普及程度不高、网络空间法治亟待加强等诸多方面。这影响着我国战略主动地位的形成,束缚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也对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造成制约。中国离网络强国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在这一紧要历史时刻,《纲要》的出台可以说恰逢其时、指点迷津。《纲要》为“网络强国”建设明确了方向目标和“三步走”具体方案,提出“增强信息化发展能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三大战略任务,从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等各个层面,全方位绘制出做强信息产业、提升综合国力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可以预见,目标既定,航路清晰,这必将引发千帆竞秀的新景象。
释放“数字红利”:加强信息资源规划、建设和管理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和数据科技的进展,大数据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一大核心要素。大数据被视作信息时代的“富矿”,在经济、科技、安全等领域蕴藏着巨大潜力,也促进了新一轮的国家战略角逐。
近年来,美、英、韩、日等国都加快了大数据布局,从政府决策、制度机构、技术创新等层面入手,构建网络文化保障和安全攻防体系,表现出重视相关技术开发应用、数据开放与网络监控密切结合、政府与商业机构通力合作的三大特征。新形势下,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加速。2015年8月,政府颁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进一步促进数据的全社会信息应用和价值实现,推动了大数据引领生活生产的新热潮。但是,目前我国数据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其中80%掌握在政府手中,亟待深化与社会的互动共享。同时,也存在着数据质量标准不统一、流程不规范、使用不合理等问题。
顺应发展态势应对数据战略挑战,《纲要》指出:要“加强信息资源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水平”,并提出“建立信息资源基本制度体系”,全面提升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利用和安全的能力。基于这一目标,我国将“在2018年以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门户”。可以期待,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创新发展,通过完善法律规范加强数据管理,信息资源将得到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数字红利将更大范围地便利国家建设和人们的生活与生产。
填平“信息鸿沟”:创新公共服务保障、改善民生
社会信息化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信息消费的结构性变化,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形成了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强势弱势群体之间的“信息鸿沟”。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一些地区以及人群的发展机遇,造成了财富分配上的较大倾斜,影响着民生的普惠与改善。
《纲要》用较大篇幅描述了未来10年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创新公共服务保障、改善民生的布局与举措。“民生”作为一项基本方针,农村信息化是其关键一点。信息化成果怎样为更多人“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针对信息化“鸿沟”,《纲要》明确了三方面现实着力点:一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分类推进农村网络覆盖;二是通过降低资费,为社会困难群体运用网络创造条件;三是完善公共服务,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
设施建设是基础,《纲要》区别发达地区、边远地区、林牧区、海岛等区域做出分类建设部署,提出“两个机制”、一个“网络扶贫行动计划”,同时强调完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具体要求……种种规划与举措,意在最大范围地满足城乡百姓信息设施拥有和应用,特别是帮助提高偏远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增强民生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此精神指导下,填平“信息鸿沟”,信息化建设必将迎来又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机遇。(作者:孟威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网络新媒体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