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黄沙变宝地新疆打造多元沙漠产业

来源: 时间:2017-10-13 14:26:22 浏览次数: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木塔格沙漠三大沙漠等10片沙漠分布在天山南北——新疆,曾饱受沙漠之苦。如今,勤劳的新疆各族人民通过种植肉苁蓉、红枣、玫瑰,开发旅游等方式,打造出多元沙漠产业,硬是将沙漠变成致富“宝地”
       沙漠染绿 “绿宝盆”长出“生财果”
       金秋10月,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新疆若羌县迎来丰收季节,每棵枣树枝头挂满硕大的红枣。今年70岁的若羌县库尔贵村村民宋礼笑得合不拢嘴,他的枣园距离沙漠边缘三四公里,“刚开始担心沙漠边没有水,现在沙漠边的40亩地却成了香饽饽。”据了解,当地通过铺设节水灌溉设施,解决了枣农的无水之忧,而沙漠旁原本无人问津的荒地现在一亩难求。
       近十多年来,若羌县耕地面积的75%种植红枣,因品质好、产量高,近几年红枣成为“致富果”,若羌县的人均年收入从2001年的2216元,增长到了2016年的三万余元。
       沿着沙漠向北400公里,从前这里绵延着荒地与白色的棉田,而今紫红相间的枸杞为沙漠边缘的新疆尉犁县增添了新的颜色。从2014年起,尉犁县开始减少种植耗水量较大、收益较低的棉花,改种黑、红枸杞,现在全县共有760多户农民种植枸杞,总种植面积7.5万亩,每亩地不仅少用了200多方水,每年还可以多收益4000元左右。
       除了红枣和枸杞,和田地区的玫瑰、鄯善县的梭梭接种肉苁蓉、精河县的蛋白桑……昔日黄沙漫漫的地方,已成为天山南北的“绿宝盆”。目前,新疆沙漠地区特色经济植物肉苁蓉、酿酒葡萄、沙棘、枸杞、沙漠玫瑰、甘草、黑加仑等种植面积已达142万亩。
       以沙为源 产业链不断延长
       “今年的桑叶茶卖的比往年还要好。”看着桌边的一叠订单,刘吉发愈发认为当初的决定没错。2013年,放弃了服装鞋帽生意的刘吉发在新疆精河县承包了2万亩沙漠。刘吉发种的蛋白桑位于精河县乌兰旦达盖沙漠北缘,总面积约20万亩的沙漠对周边造成了比较大风沙危害,2013年起,为改善生态环境,当地在沙漠北缘建造防护林。
      “现在桑叶加工厂每天可加工鲜叶700公斤左右,可生产茶叶150公斤至200公斤,还生产酵素等产品。”刘吉发介绍,目前蛋白桑开发利用渠道呈现多元化,在果品、饲料食用菌培养上已经形成了产业雏形。
       与刘吉发一样,鄯善县达浪坎乡阿扎提村村民赛甫力·斯迪克和合作社的伙伴们一同种植的肉苁蓉也迎来丰收。“今年4500亩的梭梭接种肉苁蓉预计可以收1500吨。” 赛甫力·斯迪克测算今年合作社销售收入将达2500万元,“这比只销售鲜肉苁蓉赚钱多了。”
       赛甫力·斯迪克介绍,为了延长产业链,成立合作社后他们就决定从最初的销售鲜肉苁蓉,进行深加工销售,现在已经开发有肉苁蓉保健酒、肉苁蓉酱、粉茶、肉苁蓉蜜等产品,并注册了达浪牌商标,达浪坎乡也成为远近闻名的药材之乡。
       新疆沙化土地面积庞大,广大沙漠地区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及独特多样的物种资源。目前,新疆已初步形成了以灌草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等为重点的沙区特色产业,开发出了饲料、药品、保健品、果品等一大批沙产业产品,并将沙产业链的触角延伸到了沙物质建材等新兴产业。
       沙尽其用 黄沙成为“摇钱树”
       库木塔格,维吾尔语意为“沙山”,作为我国距离县城最近的沙漠,库木塔格沙漠与鄯善县老城南部直接相连,有“城中的沙漠”之称。如今这片沙漠却成为当地的“摇钱树”。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鄯善县在县城边缘建设了一座沙山公园,公园北连城区,南接沙山,东西两侧有泉水、溪流、耕地和果园,分为沙漠游览区和绿洲游览区,成为离城市最近的沙漠风景名胜区。随着逐渐发展,已经成为4A级景区,如今,景区沙丘边有成荫绿树,湖水清澈,与金色的沙漠和谐共存,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之一。
       “今年上半年,库木塔格沙漠景区接待游客21万余人,同比增长38%,旅游收入增加了50%以上。”景区管委会副主任孔娟介绍,大力开发沙漠观光旅游业,不仅可以弥补沙漠地区经济发展的短板,还能更好地拉动当地旅游业和周边产业发展,使之成为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当地农牧民增收。
       新疆沙漠分布广泛,为沙漠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13年国家沙漠公园试点开展以来,新疆累计申报成功23个沙漠公园,总面积254.2万亩。2016年,新疆国家沙漠公园接待游客近1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亿元,“沙漠游”已成为新疆旅游产业的新增长点。(记者 顾煜 白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