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从“步行丈量”到“3S”技术广泛应用
——记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的实践与发展
史记有载:“陇右畜牧为天下饶。”甘肃自古以来林草丰盛,牛羊遍地,草牧立基,是历代皇家牧场和国家战马的重要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苜蓿生产基地和草业大省。
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以下简称“甘肃省草原总站”)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应时而生,历经甘肃省畜牧兽医工作队、甘肃省草原工作队、甘肃省饲草饲料技术推广总站、甘肃省草原总站、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的发展沿革,将科技与甘肃的草地资源紧密相连,为这片草原生生不息、科技治沙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新时代草原生态保护和草产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与实践者。
草原生态的守护者
70年岁月,这支队伍始终紧紧围绕草原资源监测、有害生物防控以及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等工作抓点示范、建立样板,在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0世纪50年代,从牧区草原统一划管使用开始,甘肃省草原总站参与了国营牧场的规划选址、建设方案制定等全过程。同时,在天祝、夏河、肃南等典型牧区建立草原改良利用和配套设施建设改革试点,打土圈、垒石圈、挖暖窖、搭棚、分区轮牧等草原利用技术不断在牧区试点、完善和推广,逐渐形成了至今仍在应用的草场合理利用配套技术。通过一系列技术措施和经济社会改革措施的配套落实,为解决早期贫苦牧民有畜无草原及利用不合理的突出问题提供了样板。如天祝县抓喜秀龙的“黑疙瘩村”改名为“红疙瘩村”,就是对样板田工作的高度认可和褒奖。
野外植物鉴别 谭立伟摄
20世纪50年代中期,甘肃省草原总站以先行者的身份,踏出草原发展的第一步,首次探索开展了重点区域草原资源调查。时任队长王无怠与草业领航人任继周院士并肩作战,组织全省相关地区业务人员,历经数年,首次基本摸清甘肃草原资源家底。70年来,甘肃省草原总站会同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先后开展了5次草原(草地)资源调查,从“步行丈量”到“3S”技术广泛应用,比较系统地获得了全省草原的面积、类型及分布情况。调查形成的数据资料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成为甘肃省农牧业建设的重要基础和第一手资料,也是甘肃省草原生态建设、草原畜牧业发展和牧区经济社会建设的基本依据以及甘肃草原工作者的工具书。
从最早草场分户承包到后来的“三化”治理、草畜平衡、围栏建设、补播改良、草原生态补奖工程……甘肃省草原总站探索形成退化草地植被恢复重建本土化植物应用、草原鼠害绿色防控、草原资源动态监测等30多项可复制、能推广、见成效的技术模式,使得草原生态持续好转,草原质量稳步提升,生态稳定性明显增强,草原生态和生产功能同步得到提升。
草业发展的引领者
甘肃省草原总站积极发挥省级大站的带动引领作用,在品种引进示范、技术推广应用、经验总结推广、典型样板打造等方面不断创新,对甘肃草产业发展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
20世纪50年代起,甘肃省草原总站筹建者王无怠队长提出并率先在国内试点示范了农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实例,开启了甘肃草业大省建设征程。80年代初,甘肃省草原总站老前辈王素香在国内引领的“红豆草效应”,直接催生了我国草产业的萌芽,全国第一个事业性质的省级草种公司、草粉加工厂在甘肃通渭诞生。21世纪以来,在退牧还草、草原生态补奖、振兴奶业苜蓿示范等重大项目带动下,全省草产业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人工种草留床面积突破2000万亩,苜蓿留床面积突破1000万亩,形成了河西、陇东、青藏高原和祁连山不同区域的草产业和草原畜牧业优势带。草产业市场主体和草产品一度占据国内60%以上份额,坐稳草业集散中心和经营大省的地位。
作为全国草种供销的中转站,甘肃省草原总站探索构建了“一库、五圃、十五站”的草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平台,并以此平台为支点,推动成立了草品种审定委员会,率先在国内发布了三批草品种推广目录。作为国家林草局试点开展草种认证工作,构建国家草种业核心产业带,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打好“三北”攻坚战提供种业支撑和保障。
草业平台体系建设的推动者
70年来,甘肃省草原总站积极发挥省级推广部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推动构建全省草业平台体系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
2008年起,依托退牧还草工程、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率先在全国探索建立了国家级草原生态监测点、国家级草品种区域试验站、国家级草原鼠害监测预警站和国家级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站。截至目前,已推动构建了覆盖全省不同生态区域的“草原资源生态监测、有害生物预警、草品种区域试验”三大网络技术体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省、市、县三级草原生态保护和草产业发展建设技术保障体系,为全省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和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
为进一步发挥甘肃草业科技储备和人才优势,甘肃省草原总站与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中国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草地资源调查研究、甘肃省草业标准化委员会成立发展、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创建运行、甘肃省重大专项立项实施以及首席科学家项目争取推动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并取得了卓越成效。同时,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推动构建了甘肃省草品种审定委员会、甘肃省林草标准化委员会、甘肃省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甘肃省草产业协会四大行业服务平台,为促进科技支撑项目协作推进、提升 “陇草”核心竞争力、推动草品种创新培育以及提升林草业标准化发展水平保驾护航。
草原文化精神的传承者
70年来,在王无怠、王素香等一批批杰出前辈的带领和影响下,吃苦敬业的奋斗和学习精神凝聚成为优良传统并代代传承,陇上草原成为一代又一代草原总站人成长、奉献的广阔舞台。涌现出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妇女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全国绿化奖章、甘肃省劳动模范和甘肃省三八红旗手等一批先进代表和甘肃省领军人才、优秀专家、陇原青年英才、555科技创新等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70年薪火相传,甘肃省草原总站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29项、中国草业科技奖1项,选育并审定登记草品种13个,发表论文500余篇。
面对新征程,新一代的草原保护者将传承老一辈的草原文化精神,赓续奋斗,砥砺前行,为甘肃省草原保护书写新的篇章。(刘兴明 张榕 王中华 武慧娟)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