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处于“十字路口” 中国经验提供借鉴
——第六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梳理中方参会成果
中国绿色时报9月15日报道(记者 王钰) 当地时间9月10日,为期10天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第六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在美国夏威夷落下帷幕。来自世界各地的国家及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科研院所的代表和专家学者,围绕“处于十字路口的地球”的主题,倡导加强合作,共同实现维护全球自然生态健康的目标。
在本次大会上,中国政府派出以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为团长,外交部、环保部、住建部、林业局等部门成员共同组成的代表团,全面参与了大会各项议程。在“学习交流、扩展合作、共同保护”精神的引导下,中国代表团带去了哪些中国经验,交流了何种先进理念,实现了怎样的参会目标?近日,《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就此对大会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进行了专访。
处于“十字路口”的地球需要各方携手合作
记者:请问我国为什么要派代表团参加本届大会?或者说我国派政府代表团参会,以及其他会员单位和专家学者参会,有什么意义?
张永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是全球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1948年成立)的自然保护组织,也是唯一在联合国大会拥有永久观察员地位的自然保护组织,在全球自然保护界具有重大影响。从1980年起,IUCN在中国开展工作,1996年中国外交部代表中国政府加入IUCN,成为国家会员,2012年设立中国代表处。目前,IUCN有200多个国家和政府机构会员、1000多个非政府组织机构会员,在全球拥有超过15000名自愿科学家和学者。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是由IUCN主办的全球自然保护界的盛会,每4年举行一次。本次大会除了讨论通过IUCN2017-2020年发展规划、修改IUCN章程和议事规则、选举新一届理事会及相关领导人之外,还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及岛屿自然保护、气候变化、森林景观恢复、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等重点领域100多个重大议题开展深入讨论和磋商,并形成相关决议和发布夏威夷承诺。这些决议,对全球及中国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是学习交流先进保护理念、经验、技术的良好平台,也是研究制定全球自然保护国际规则、标准的重要场合。我方参加这一大会,其意义:一是更有效地传播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宣传我国坚持保护优先、维护全球生态健康的立场、政策、措施和成效,广泛争取国际认同和支持,提升我国在相关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二是学习交流先进的保护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自然保护管理水平提高,服务国内自然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三是加大我国参与研究制定全球自然保护规则、标准的力度,促使相关国际规则、标准、要求更加符合我国国情,更好地协调、兼顾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合理需求,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四是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推动保护合作项目和国际共同行动,扩大我国参与全球自然保护事务的领域和作用。
记者:您认为本次大会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张永利:从本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情况来看,主要有四大特点:
一是参会人员众多,代表面广。参会人数达11000多人,是迄今为止参会人员最多的一届大会,其中有来自国家及政府部门代表、国际及国家非政府组织代表、科学家,还有个人会员,能反映不同的立场和观点,代表社会各界的利益。
二是议题广泛。本届大会的议题涵盖了物种保护、森林保护、水资源保护、海洋及岛屿生态保护、气候变化、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环境污染、城市生态、商业机构参与等各个领域,并且在各个领域下又有诸多议题,涉及到自然保护的方方面面,非常广泛。在上述议题中,气候变化、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在本届大会中尤其受到各方面的关注,这应当与中美两国在大会开幕前宣布批准巴黎气候协定,以及中美两国元首在G20会议期间会晤就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达成新的成果有密切关系,显示出两国对全球自然保护事务的引领作用。
三是观点多样。IUCN会员众多,他们在自然保护事务中的关注点各不相同,有的会员还存在极端保护倾向,必然导致在保护观念、立场方面的差异、分歧,甚至存在尖锐对立和冲突。因此,对大会出现的各种观点、立场,要从科学客观、理性包容的角度深入分析和看待,要通过广泛交流来寻求更加符合我国实际的科学、合理的保护途径。
四是强调合作。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处于十字路口的地球”,倡导全人类携手合作,共同应对面临的挑战。大会期间的各类研讨会和诸多动议中,大部分都是探讨如何建立合作机制来更有效地解决跨地区的全球性保护问题,以及在全球自然保护国际合作中遵循的准则和要求。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当今世界,加强自然保护国际合作是主流,共同保护才能维护全球自然健康已成为广泛共识,单独依赖任何一个国家或一个组织都不可能解决地球面临的生态问题。
中国自然保护经验为世界提供借鉴
记者:请您谈谈中国在自然保护、生态建设领域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张永利: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进生态建设与自然保护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成为全球生态建设与自然保护的一大亮点。
一是森林资源明显增长。我国大规模推进造林营林,每年造林规模保持在600万公顷以上、森林抚育700万公顷以上。“十二五”期间全国完成造林3000万公顷、森林抚育4086万公顷。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全国森林面积达到2.08亿公顷,森林蓄积达到15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0.69亿公顷,居世界首位。我国森林的质量及生态功能明显提高。每公顷森林的蓄积量达到89.79立方米、年均生长量达到4.23立方米;全国森林植被总生物量170.02亿吨、总碳储量84.27亿吨,年生态服务总价值12.68万亿元。
二是湿地保护明显加强。一方面,湿地面积缩减趋势得到遏制。全国湿地总面积536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58%。另一方面,湿地保护面积得到扩大。近10年全国湿地保护面积增加593万公顷,湿地保护总面积达到2391万公顷,湿地保护率由30.49%提高到44.6%。再一方面,重要湿地得到抢救性保护和恢复。通过建立湿地公园、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恢复湿地约10万公顷,对一批人为干扰较大、破碎化程度较高、受到严重威胁的重要湿地进行了抢救性保护。
三是沙化土地明显减少。自2004年以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连续3个监测周期“双缩减”,荒漠化和沙化的面积持续减少、程度持续减轻,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效果明显”的良好态势。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2009年-201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分别减少2424平方公里和1980平方公里。中度、重度、极重度3种类型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以及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均有所减少。沙区植被状况和重点治理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沙区植被盖度由2004年的17.06%提高到了目前的18.33%。
四是自然保护地规模明显扩大。我国加强了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建设,不断扩大自然保护地规模。这些自然保护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自然景观,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精华,在国家自然生态保护中发挥着骨干作用。全国现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729处、各级森林公园3234处、国际重要湿地49处、湿地公园1000多个,批准了55个国家沙漠公园开展试点建设,建立了66个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
五是重点保护物种数量明显增加。有300多种野生动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繁育种群,对大熊猫、朱鹮、野马、麋鹿、扬子鳄等20多种野生动物实施了放归自然。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总体上扭转了持续下降的态势,实现了稳中有升。特别是大熊猫、东北虎、东北豹、亚洲象、朱鹮五大旗舰物种野外种群数量明显增加。野生大熊猫由2000年的1100余只增加到1864只,野生朱鹮数量由1981年发现的7只发展到1000只左右,野生亚洲象增加到近300头。本届大会上,新发布的《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我国大熊猫和藏羚羊从濒危等级降至易危和近危等级,对我国切实加大濒危物种保护力度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当然,我要强调指出的是,大熊猫种群实际上仍然处于濒危状态,绝不能放松、弱化保护工作,还需要长期不懈努力,改善其栖息地生境,确保其种群安全。
六是基本形成了生态建设与自然保护的战略机制。长期以来,我们立足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林业发展道路,探索形成了推进生态建设与自然保护的战略举措和机制政策。最主要的有5条:第一,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适应人们对改善生态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的形势,我们把改善生态作为林业的首要任务和第一位目标,作为林业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和开展国土绿化,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提升人民生态福祉。第二,实行了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方针。林业是一项公益性、社会性很强的事业,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发挥全民绿化的制度优势,调动并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行。多年来,通过深入持久地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完善公众参与政策和公众参与形式,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宣传教育,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建设,实现了全民共建共享生态。第三,构建了比较完善的林业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我国基本形成了由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防沙治沙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组成的林业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实行依法治林,林业建设和各项林业工作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四,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林业发展的驱动力。比如,通过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和国有林区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促使我国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运行方式朝适应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调整,不仅增强了林业发展的活力,同时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第五,选择了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战略途径。我国生态状况十分脆弱,必须通过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对生态问题进行集中治理。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是林业工作的重大创新,极大地增加了林业投入,推动了林业发展。我国先后启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湿地恢复和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石漠化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成为我国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的主力,为改善生态发挥了重要的骨干和带动作用。这当中,国家的大规模投入是首要保障。
记者:中国参加本届大会主要取得了哪些成果?
张永利:中国代表和专家学者本着“学习交流、扩展合作、共同保护”的精神,全面参与了本届大会的各项议程。在自然保护论坛期间,中国政府代表团和其他参会组织、机构的代表及专家学者,举办了4场专题活动:一是国家林业局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了“加强生态系统治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专题边会,宣传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行动和成效;二是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国际林业研究中心、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共同举办了“森林景观恢复”研讨会,展示我国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建设与修复工程的成功经验和巨大成就;三是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联合举办了“创新方法推动社区参与保护”研讨会,介绍我国统筹兼顾,推动以林业碳汇为主的生态产品交易、协调生态保护与当地社区发展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为发展中国家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有益借鉴;四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举办了野生动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展览,展示了我国加强野生动物保护、促进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行动和成效。活动期间,我国参会人员还积极参加了近百场各类活动,抓住各种机会宣介我国在森林景观恢复、雪豹保护、象牙等野生动物贸易管控、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和行动,与国际同行就保护地、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生态补偿等诸多领域进行学术交流,学习先进理念、技术和经验,为提高我国保护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此外,中国政府代表团会见了IUCN主席、总干事,商谈双方合作重要事项。通过参加大会各项活动,不仅进一步宣传了我国坚持保护优先、共同维护全球自然生态的立场,使得我国在自然保护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功经验和显著成效得到国际社会的进一步了解和认同,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生态系统综合评估、自然资产价值评估等工作,赢得了世界各地许多参会人员的热烈反响,扩大了我国在全球自然保护与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拓展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领域、渠道和方式,维护了国家利益和权益,实现了参会目标。
中国政府将继续推进自然保护与生态建设
记者:今后我国推进自然保护与生态建设需要做好哪些工作?请您谈谈体会。
张永利:林业是生态建设与自然保护的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着繁重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工作,确保到202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生物多样性减弱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下一步,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应重点抓好5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深化林业改革。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改革,着力建立健全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要求相适应的林业制度体系。
二要加强生态保护。全面保护天然林。严守森林、湿地、沙区植被和物种生态保护红线,严厉打击各种侵占林地、湿地行为。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加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做好国家公园建设试点。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重点实施大熊猫、东北虎、亚洲象等保护工程。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三要推进生态修复。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推进植树造林、森林经营、退耕还林还湿、湿地恢复、防沙治沙,重点解决跨区域、跨流域、跨山系及重要生态区位的生态退化问题。
四要加快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大力发展木本粮油、林下经济、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等绿色产业,促进山区林区沙区脱贫致富。
五要加强保障支撑体系建设。实施林业科技创新工程,加强林业重大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完善科技推广体系,推进科技兴林。完善林业法律法规及配套规章,建立健全林业执法、普法体系,推进依法治林。加强林业基层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林业信息化、装备现代化。
在本次大会上,中国政府派出以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为团长,外交部、环保部、住建部、林业局等部门成员共同组成的代表团,全面参与了大会各项议程。在“学习交流、扩展合作、共同保护”精神的引导下,中国代表团带去了哪些中国经验,交流了何种先进理念,实现了怎样的参会目标?近日,《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就此对大会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进行了专访。
处于“十字路口”的地球需要各方携手合作
记者:请问我国为什么要派代表团参加本届大会?或者说我国派政府代表团参会,以及其他会员单位和专家学者参会,有什么意义?
张永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是全球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1948年成立)的自然保护组织,也是唯一在联合国大会拥有永久观察员地位的自然保护组织,在全球自然保护界具有重大影响。从1980年起,IUCN在中国开展工作,1996年中国外交部代表中国政府加入IUCN,成为国家会员,2012年设立中国代表处。目前,IUCN有200多个国家和政府机构会员、1000多个非政府组织机构会员,在全球拥有超过15000名自愿科学家和学者。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是由IUCN主办的全球自然保护界的盛会,每4年举行一次。本次大会除了讨论通过IUCN2017-2020年发展规划、修改IUCN章程和议事规则、选举新一届理事会及相关领导人之外,还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及岛屿自然保护、气候变化、森林景观恢复、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等重点领域100多个重大议题开展深入讨论和磋商,并形成相关决议和发布夏威夷承诺。这些决议,对全球及中国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是学习交流先进保护理念、经验、技术的良好平台,也是研究制定全球自然保护国际规则、标准的重要场合。我方参加这一大会,其意义:一是更有效地传播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宣传我国坚持保护优先、维护全球生态健康的立场、政策、措施和成效,广泛争取国际认同和支持,提升我国在相关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二是学习交流先进的保护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自然保护管理水平提高,服务国内自然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三是加大我国参与研究制定全球自然保护规则、标准的力度,促使相关国际规则、标准、要求更加符合我国国情,更好地协调、兼顾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合理需求,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四是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推动保护合作项目和国际共同行动,扩大我国参与全球自然保护事务的领域和作用。
记者:您认为本次大会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张永利:从本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情况来看,主要有四大特点:
一是参会人员众多,代表面广。参会人数达11000多人,是迄今为止参会人员最多的一届大会,其中有来自国家及政府部门代表、国际及国家非政府组织代表、科学家,还有个人会员,能反映不同的立场和观点,代表社会各界的利益。
二是议题广泛。本届大会的议题涵盖了物种保护、森林保护、水资源保护、海洋及岛屿生态保护、气候变化、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环境污染、城市生态、商业机构参与等各个领域,并且在各个领域下又有诸多议题,涉及到自然保护的方方面面,非常广泛。在上述议题中,气候变化、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在本届大会中尤其受到各方面的关注,这应当与中美两国在大会开幕前宣布批准巴黎气候协定,以及中美两国元首在G20会议期间会晤就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达成新的成果有密切关系,显示出两国对全球自然保护事务的引领作用。
三是观点多样。IUCN会员众多,他们在自然保护事务中的关注点各不相同,有的会员还存在极端保护倾向,必然导致在保护观念、立场方面的差异、分歧,甚至存在尖锐对立和冲突。因此,对大会出现的各种观点、立场,要从科学客观、理性包容的角度深入分析和看待,要通过广泛交流来寻求更加符合我国实际的科学、合理的保护途径。
四是强调合作。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处于十字路口的地球”,倡导全人类携手合作,共同应对面临的挑战。大会期间的各类研讨会和诸多动议中,大部分都是探讨如何建立合作机制来更有效地解决跨地区的全球性保护问题,以及在全球自然保护国际合作中遵循的准则和要求。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当今世界,加强自然保护国际合作是主流,共同保护才能维护全球自然健康已成为广泛共识,单独依赖任何一个国家或一个组织都不可能解决地球面临的生态问题。
中国自然保护经验为世界提供借鉴
记者:请您谈谈中国在自然保护、生态建设领域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张永利: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进生态建设与自然保护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成为全球生态建设与自然保护的一大亮点。
一是森林资源明显增长。我国大规模推进造林营林,每年造林规模保持在600万公顷以上、森林抚育700万公顷以上。“十二五”期间全国完成造林3000万公顷、森林抚育4086万公顷。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全国森林面积达到2.08亿公顷,森林蓄积达到15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0.69亿公顷,居世界首位。我国森林的质量及生态功能明显提高。每公顷森林的蓄积量达到89.79立方米、年均生长量达到4.23立方米;全国森林植被总生物量170.02亿吨、总碳储量84.27亿吨,年生态服务总价值12.68万亿元。
二是湿地保护明显加强。一方面,湿地面积缩减趋势得到遏制。全国湿地总面积536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58%。另一方面,湿地保护面积得到扩大。近10年全国湿地保护面积增加593万公顷,湿地保护总面积达到2391万公顷,湿地保护率由30.49%提高到44.6%。再一方面,重要湿地得到抢救性保护和恢复。通过建立湿地公园、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恢复湿地约10万公顷,对一批人为干扰较大、破碎化程度较高、受到严重威胁的重要湿地进行了抢救性保护。
三是沙化土地明显减少。自2004年以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连续3个监测周期“双缩减”,荒漠化和沙化的面积持续减少、程度持续减轻,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效果明显”的良好态势。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2009年-201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分别减少2424平方公里和1980平方公里。中度、重度、极重度3种类型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以及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均有所减少。沙区植被状况和重点治理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沙区植被盖度由2004年的17.06%提高到了目前的18.33%。
四是自然保护地规模明显扩大。我国加强了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建设,不断扩大自然保护地规模。这些自然保护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自然景观,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精华,在国家自然生态保护中发挥着骨干作用。全国现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729处、各级森林公园3234处、国际重要湿地49处、湿地公园1000多个,批准了55个国家沙漠公园开展试点建设,建立了66个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
五是重点保护物种数量明显增加。有300多种野生动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繁育种群,对大熊猫、朱鹮、野马、麋鹿、扬子鳄等20多种野生动物实施了放归自然。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总体上扭转了持续下降的态势,实现了稳中有升。特别是大熊猫、东北虎、东北豹、亚洲象、朱鹮五大旗舰物种野外种群数量明显增加。野生大熊猫由2000年的1100余只增加到1864只,野生朱鹮数量由1981年发现的7只发展到1000只左右,野生亚洲象增加到近300头。本届大会上,新发布的《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我国大熊猫和藏羚羊从濒危等级降至易危和近危等级,对我国切实加大濒危物种保护力度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当然,我要强调指出的是,大熊猫种群实际上仍然处于濒危状态,绝不能放松、弱化保护工作,还需要长期不懈努力,改善其栖息地生境,确保其种群安全。
六是基本形成了生态建设与自然保护的战略机制。长期以来,我们立足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林业发展道路,探索形成了推进生态建设与自然保护的战略举措和机制政策。最主要的有5条:第一,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适应人们对改善生态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的形势,我们把改善生态作为林业的首要任务和第一位目标,作为林业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和开展国土绿化,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提升人民生态福祉。第二,实行了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方针。林业是一项公益性、社会性很强的事业,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发挥全民绿化的制度优势,调动并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行。多年来,通过深入持久地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完善公众参与政策和公众参与形式,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宣传教育,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建设,实现了全民共建共享生态。第三,构建了比较完善的林业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我国基本形成了由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防沙治沙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组成的林业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实行依法治林,林业建设和各项林业工作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四,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林业发展的驱动力。比如,通过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和国有林区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促使我国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运行方式朝适应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调整,不仅增强了林业发展的活力,同时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第五,选择了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战略途径。我国生态状况十分脆弱,必须通过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对生态问题进行集中治理。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是林业工作的重大创新,极大地增加了林业投入,推动了林业发展。我国先后启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湿地恢复和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石漠化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成为我国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的主力,为改善生态发挥了重要的骨干和带动作用。这当中,国家的大规模投入是首要保障。
记者:中国参加本届大会主要取得了哪些成果?
张永利:中国代表和专家学者本着“学习交流、扩展合作、共同保护”的精神,全面参与了本届大会的各项议程。在自然保护论坛期间,中国政府代表团和其他参会组织、机构的代表及专家学者,举办了4场专题活动:一是国家林业局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了“加强生态系统治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专题边会,宣传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行动和成效;二是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国际林业研究中心、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共同举办了“森林景观恢复”研讨会,展示我国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建设与修复工程的成功经验和巨大成就;三是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联合举办了“创新方法推动社区参与保护”研讨会,介绍我国统筹兼顾,推动以林业碳汇为主的生态产品交易、协调生态保护与当地社区发展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为发展中国家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有益借鉴;四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举办了野生动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展览,展示了我国加强野生动物保护、促进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行动和成效。活动期间,我国参会人员还积极参加了近百场各类活动,抓住各种机会宣介我国在森林景观恢复、雪豹保护、象牙等野生动物贸易管控、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和行动,与国际同行就保护地、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生态补偿等诸多领域进行学术交流,学习先进理念、技术和经验,为提高我国保护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此外,中国政府代表团会见了IUCN主席、总干事,商谈双方合作重要事项。通过参加大会各项活动,不仅进一步宣传了我国坚持保护优先、共同维护全球自然生态的立场,使得我国在自然保护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功经验和显著成效得到国际社会的进一步了解和认同,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生态系统综合评估、自然资产价值评估等工作,赢得了世界各地许多参会人员的热烈反响,扩大了我国在全球自然保护与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拓展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领域、渠道和方式,维护了国家利益和权益,实现了参会目标。
中国政府将继续推进自然保护与生态建设
记者:今后我国推进自然保护与生态建设需要做好哪些工作?请您谈谈体会。
张永利:林业是生态建设与自然保护的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着繁重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工作,确保到202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生物多样性减弱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下一步,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应重点抓好5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深化林业改革。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改革,着力建立健全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要求相适应的林业制度体系。
二要加强生态保护。全面保护天然林。严守森林、湿地、沙区植被和物种生态保护红线,严厉打击各种侵占林地、湿地行为。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加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做好国家公园建设试点。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重点实施大熊猫、东北虎、亚洲象等保护工程。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三要推进生态修复。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推进植树造林、森林经营、退耕还林还湿、湿地恢复、防沙治沙,重点解决跨区域、跨流域、跨山系及重要生态区位的生态退化问题。
四要加快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大力发展木本粮油、林下经济、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等绿色产业,促进山区林区沙区脱贫致富。
五要加强保障支撑体系建设。实施林业科技创新工程,加强林业重大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完善科技推广体系,推进科技兴林。完善林业法律法规及配套规章,建立健全林业执法、普法体系,推进依法治林。加强林业基层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林业信息化、装备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