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点:
■ 我们已经成为网络大国,但同世界先进水平和建设网络强国的目标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这不仅使我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上长期停留在“打工”的低端,也给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建设网络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他还提出不要论资排辈,不唯学历,不唯论文,不讲资历,要讲专业性、创新性、实用性。
■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这是总要求,绝不能搞“两个标准”。
■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互联网”不行,要“互联网+”。我们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强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创新。媒体融合发展,培育新兴媒体集团,不仅是政治任务,而且要有大局胸怀、战略眼光。
■ 真正的核心技术,花钱是买不来的,合作是靠不住的,引进也是走不远的,必须靠自主创新。我们要树立这样的自信,保持这样的定力,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成为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4月19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新形势下加强网信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战略纲要》),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关于信息化发展的新思想、新论断、新部署,是规范和指导未来1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战略纲要》,更好地推动我国网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请三位同志从不同角度谈认识和体会。
发展数字经济 建设网络强国
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邬贺铨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动力,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很快,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我们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这些重要论述,对网信事业发展是巨大的鼓舞和激励,也是明确的要求和号召。《战略纲要》明确提出,要培育信息经济,促进转型发展,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信息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支撑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带来生产力又一次质的飞跃。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的信息技术及应用的发展加速了其渗透的广度和深度。宽带化显著提升了人们利用网络的效率;移动互联网以随时随地联网能力支撑了个性化和社交化的业务与应用;物联网延伸了人类感知世界的范围,扩展了信息获取能力;云计算以集约化的方式降低了政企用户的信息化成本;大数据及与之关联的人工智能技术增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数据驱动决策优化了社会运行和企业运营。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结合的“大智移云”成为信息技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工业4.0和产业互联网应运而生,我国则用“互联网+”来概括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业态。总之,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和引领发展的新阶段。
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催生信息经济,国外通常称作数字经济,产业互联网更进一步提升信息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比重。按照埃森哲咨询公司的定义,数字经济是指各类数字化投入带来的全部经济产出。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在2012年发表的《G20国家互联网经济》一文中指出,2010年G20国家的互联网经济占GDP的比重为4.1%,到2016年将占GDP的5.3%,互联网经济对中国GDP的贡献将从2010年的5.5%提高到2016年的6.9%,在G20国家中仅次于英国和韩国。美国麦肯锡公司在2014年发表的《中国数字化的转型:互联网对劳动生产率及增长的影响》一文中预测,在2013―2025年期间,中国互联网将促进劳动生产率提升7%―22%,到2025年其贡献将占GDP的3.2%―11.4%,平均为7.3%。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在2012年发表《产业互联网:挑战智力与机器的界线》报告,认为1995年第一波互联网革命使全球经济增长提高了将近一个百分点。
信息化无论对正在工业化的国家还是后工业化的国家都有明显的加速作用,信息化水平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柱,因此不少国家都纷纷制定或者修订国家信息化战略。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字经济展望2015》报告,34个OECD国家中有27个都制定了国家信息化战略,其中俄罗斯与美国制定的是国家数字经济框架。例如,美国先后发布了《联邦云计算战略》、《大数据的研究和发展计划》、《支持数据驱动型创新的技术与政策》和《网络空间战略》等。2014年德国出台《2014―2017年数字化议程》,旨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强国,在变革中推动网络普及、网络安全和数字经济发展。2015年英国出台《2015―2018年数字经济战略》,旨在通过数字化创新来驱动社会经济发展。日本《i-Japan战略2015》提出了三大重点发展领域,即电子政府和电子自治体领域、医疗和健康领域、教育和人才培养领域,声称要在2020年成为世界最先进IT国家。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我国成为全球第一的网络大国,固网与移动宽带普及率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2015年光纤入户渗透率为56.7%(OECD国家2014年6月这一指标仅为15.8%),我国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发展全球领先,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和互联网企业进入全球前列。但我国的信息化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世界经济论坛2015年发布网络准备度指数,中国在14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第62位。
为了加快我国经济社会数字化进程,实现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重新制定了《战略纲要》,在信息化发展能力(包括技术、产业、设施、资源与人才等)、信息化应用水平(包括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电子政务、网络文化、公共服务、生态文明和国防建设等)和信息化发展环境(包括法治、网络生态治理和网络空间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保障措施,要根本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形成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大幅提高电子政务与信息惠民水平,全面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信息领域的科技人员和企业首先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信息技术创新塑造成引领未来发展的真正动力,为网络强国战略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尽快走出一条核心技术突破的新路子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曼青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们要掌握我国互联网发展主动权,保障互联网安全、国家安全,就必须突破核心技术这个难题,争取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实现“弯道超车”。近日发布的《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核心关键技术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25年,“根本改变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形成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战略纲要》,我们必须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以更加坚定的创新自信、创新担当和创新勇气,遵循核心技术突破的规律,着力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彻底扭转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核心技术,是指支撑产品生产的关键技术和工艺,因其自身的不可复制性而具有独特的战略价值和竞争优势。纵观世界历史,一些大国之所以能够占据发展先机而崛起成为强国,正是由于他们在一些重要领域掌握了核心技术。16世纪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因为先进的航海技术而驰骋全球;18世纪的英国,因为蒸汽机技术而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上个世纪的美国,因为芯片研发和制造等核心技术,几乎垄断了整个网信领域。
我们已经成为网络大国,但同世界先进水平和建设网络强国的目标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这不仅使我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上长期停留在“打工”的低端,也给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比如,我国制造了全球超过70%的手机,但只有不到3%的手机用的是中国芯片;我国每年的芯片进口额为2000多亿美元,已超过了石油和大宗商品,成为第一大进口商品。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基础工业能力薄弱,不足以支撑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二是机制性容错、避错、纠错能力不足,包容失败、对冲风险等能力建设相对滞后;三是认知、思考和决策模式与信息时代的特征要求不相适应。严峻的现实反复证明,只有牢牢掌握核心技术这个“命门”,才可能成为竞争新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赛场的重要主导者、新秩序的重要维护者,才能真正掌握网信事业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筑牢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基石,必须尽快走出一条核心技术突破的新路子。
增强核心技术突破的自信心和战略定力。真正的核心技术,花钱是买不来的,合作是靠不住的,引进也是走不远的,必须靠自主创新。我们要树立这样的自信,保持这样的定力,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成为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已经具备了核心技术突破的坚实基础和条件。只要我们横下一条心,就一定能够把越来越多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坚定自主创新,但绝不是“闭门造车”,我们不拒绝任何人类文明成果,要进一步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国际创新体系,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竞争协作,在协同中创造,在开放中创新。
围绕核心需求选准核心技术的突破口。突破核心技术不能靠大水漫灌、一拥而上,要进一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瞄准核心技术突破的创新标靶,比如先进的信息功能器件、微系统、开放物联等基础技术和通用型技术,网络空间测量和感知、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等非对称技术和“杀手锏”技术,量子信息、无人智能等前沿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定好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同时,要加快实施面向2030年的若干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并选择其中的一两个工程做试点,探索新形势下举国体制的实现新路径。
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成体系推进平台建设。一方面,加快推进战略性科技平台建设,按照大科学、大工程的思想,尽快设立网络空间国家实验室。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全球创新资源整合,利用当前有利时机,加快国际技术并购,在海外创新密集区域设立研发中心,提高自主创新的起点和水平。此外,还要积极扶持各类网信创新创业公共平台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为核心技术突破锻造扎实的产业基础和创新氛围。
掌握核心技术突破的规律,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要尽快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各项举措,重点解决好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网信核心技术突破不仅具有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到核心技术突破、再到产业化的一般规律,也具有速度快、周期短、风险大等特征。同时,长期以来我们还面临着“技术突破陷阱”,每当突破了一项核心技术,国外相关技术产品随即大幅降价,并以其质量、寿命、可靠性等优势,诱使我们放弃进一步推进转化应用和研发的努力,从而让我们陷入引进和路径依赖的“陷阱”。认识、掌握并遵循这些核心技术突破的规律,就要进一步提高政策的精准度,建立健全优先使用自主创新成果的激励机制和风险机制,探索构建创新链、价值链和产业链融合协同的研发模式,提高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效率和效益。
互联网企业要坚守社会责任
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总编辑 徐世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互联网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个企业既有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也有社会责任、道德责任。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社会责任、勇于面向市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让互联网媒体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当前,互联网态势高度复杂,网络管理面临严峻挑战。网络环境有八大特点:自发性、突发性、公开性、多元性、冲突性、无界性、难控性、匿名性。过去,媒体是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现在,大量市场化运作的都市类媒体出现。尤其在资本介入媒体的趋势下,大量的公众号、新媒体出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市场化新媒体都是原有传统媒体的骨干创办的。对于这类媒体,管理的方式可以有区别,但是原则不能改变。在导向的把握上,不存在新旧媒体、体制内媒体和体制外媒体的区别。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这是总要求,绝不能搞“两个标准”。
要有大局观念和战略眼光。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互联网”不行,要“互联网+”。我们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强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创新。媒体融合发展,培育新兴媒体集团,不仅是政治任务,而且要有大局胸怀、战略眼光。目前,在发展新媒体方面主要存在的错误认识有:认为互联网烧钱,只要不掉队就可以,随大流;仅仅投入一定的资源,就要求赶快盈利,减轻压力;财力雄厚就可以随便烧钱,忽视了新闻产品本身可持续性问题。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上,地方党委和政府既是管理者,也是战略投资者,不能急功近利,要明白当前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解决“两个舆论场”的矛盾。产品形态、公司治理,都必须符合互联网行业的要求、特征和规律。
摒弃传统思维和做法,大胆试大胆闯。信息技术是一次新的革命。它给新闻舆论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光是内容层面的,也包括商业模式的构建。商业模式的创新变革,直接决定着媒体融合创新能否持续。传统媒体强调以优质内容、稀缺性的渠道占有建立商业模式。在新的媒体环境下,仅仅依靠优质内容换个载体,仍旧去卖广告,这种商业模式已经很难走得通。因为这本质上还是“+互联网”,不是“互联网+”。经过20多年发展,任何互联网产品的商业模式,都在由原来的“体验式”向“服务性”拓展,这也是互联网影响人类生活的演变规律。比如,通过报纸可以阅读内容,通过电视可以收看内容,通过门户网站可以评论内容,而通过社交媒体则能够参与制作内容;又比如,当下火热的O2O(线上到线下),最早提供分类信息,今天则能够实现订餐、外卖、付款。因此,互联网产品的商业模式是可以拓展的,是不断演变的。未来最有价值的在于改造传统产业,改变生活模式本身。增值服务,已经越来越成为互联网产品商业模式的主流。纵观全球,任何现代媒体集团,已经不单纯提供新闻,而是用新闻、服务甚至商务来培育用户。
强化人才、技术等基础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建设网络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他还提出不要论资排辈,不唯学历,不唯论文,不讲资历,要讲专业性、创新性、实用性。同时,要加强技术投入,要强化基础技术投入,要有“杀手锏”技术和非对称技术。《战略纲要》强调,要完善人才培养、选拔、使用、评价、激励机制,破除壁垒,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网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目前,国有传媒集团几乎都面临人才、技术匮乏等巨大难题,成为制约国有传媒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障碍。唯有强化基础能力建设,国有传媒集团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这也对国有传媒集团的管理团队建设,提出了历史性的要求。过去单一的内容管理团队,已远远不能适应互联网条件下竞争环境的重大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充实更多的内容、市场、技术、资本等专业人才进入领导班子,形成一个互为补充的多层次管理结构团队,大胆创新,努力探索,着力改变体制机制中与互联网传播规律不相适应的关键环节,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 我们已经成为网络大国,但同世界先进水平和建设网络强国的目标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这不仅使我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上长期停留在“打工”的低端,也给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建设网络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他还提出不要论资排辈,不唯学历,不唯论文,不讲资历,要讲专业性、创新性、实用性。
■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这是总要求,绝不能搞“两个标准”。
■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互联网”不行,要“互联网+”。我们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强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创新。媒体融合发展,培育新兴媒体集团,不仅是政治任务,而且要有大局胸怀、战略眼光。
■ 真正的核心技术,花钱是买不来的,合作是靠不住的,引进也是走不远的,必须靠自主创新。我们要树立这样的自信,保持这样的定力,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成为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4月19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新形势下加强网信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战略纲要》),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关于信息化发展的新思想、新论断、新部署,是规范和指导未来1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战略纲要》,更好地推动我国网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请三位同志从不同角度谈认识和体会。
发展数字经济 建设网络强国
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邬贺铨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动力,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很快,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我们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这些重要论述,对网信事业发展是巨大的鼓舞和激励,也是明确的要求和号召。《战略纲要》明确提出,要培育信息经济,促进转型发展,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信息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支撑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带来生产力又一次质的飞跃。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的信息技术及应用的发展加速了其渗透的广度和深度。宽带化显著提升了人们利用网络的效率;移动互联网以随时随地联网能力支撑了个性化和社交化的业务与应用;物联网延伸了人类感知世界的范围,扩展了信息获取能力;云计算以集约化的方式降低了政企用户的信息化成本;大数据及与之关联的人工智能技术增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数据驱动决策优化了社会运行和企业运营。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结合的“大智移云”成为信息技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工业4.0和产业互联网应运而生,我国则用“互联网+”来概括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业态。总之,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和引领发展的新阶段。
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催生信息经济,国外通常称作数字经济,产业互联网更进一步提升信息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比重。按照埃森哲咨询公司的定义,数字经济是指各类数字化投入带来的全部经济产出。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在2012年发表的《G20国家互联网经济》一文中指出,2010年G20国家的互联网经济占GDP的比重为4.1%,到2016年将占GDP的5.3%,互联网经济对中国GDP的贡献将从2010年的5.5%提高到2016年的6.9%,在G20国家中仅次于英国和韩国。美国麦肯锡公司在2014年发表的《中国数字化的转型:互联网对劳动生产率及增长的影响》一文中预测,在2013―2025年期间,中国互联网将促进劳动生产率提升7%―22%,到2025年其贡献将占GDP的3.2%―11.4%,平均为7.3%。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在2012年发表《产业互联网:挑战智力与机器的界线》报告,认为1995年第一波互联网革命使全球经济增长提高了将近一个百分点。
信息化无论对正在工业化的国家还是后工业化的国家都有明显的加速作用,信息化水平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柱,因此不少国家都纷纷制定或者修订国家信息化战略。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字经济展望2015》报告,34个OECD国家中有27个都制定了国家信息化战略,其中俄罗斯与美国制定的是国家数字经济框架。例如,美国先后发布了《联邦云计算战略》、《大数据的研究和发展计划》、《支持数据驱动型创新的技术与政策》和《网络空间战略》等。2014年德国出台《2014―2017年数字化议程》,旨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强国,在变革中推动网络普及、网络安全和数字经济发展。2015年英国出台《2015―2018年数字经济战略》,旨在通过数字化创新来驱动社会经济发展。日本《i-Japan战略2015》提出了三大重点发展领域,即电子政府和电子自治体领域、医疗和健康领域、教育和人才培养领域,声称要在2020年成为世界最先进IT国家。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我国成为全球第一的网络大国,固网与移动宽带普及率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2015年光纤入户渗透率为56.7%(OECD国家2014年6月这一指标仅为15.8%),我国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发展全球领先,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和互联网企业进入全球前列。但我国的信息化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世界经济论坛2015年发布网络准备度指数,中国在14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第62位。
为了加快我国经济社会数字化进程,实现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重新制定了《战略纲要》,在信息化发展能力(包括技术、产业、设施、资源与人才等)、信息化应用水平(包括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电子政务、网络文化、公共服务、生态文明和国防建设等)和信息化发展环境(包括法治、网络生态治理和网络空间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保障措施,要根本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形成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大幅提高电子政务与信息惠民水平,全面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信息领域的科技人员和企业首先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信息技术创新塑造成引领未来发展的真正动力,为网络强国战略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尽快走出一条核心技术突破的新路子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曼青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们要掌握我国互联网发展主动权,保障互联网安全、国家安全,就必须突破核心技术这个难题,争取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实现“弯道超车”。近日发布的《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核心关键技术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25年,“根本改变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形成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战略纲要》,我们必须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以更加坚定的创新自信、创新担当和创新勇气,遵循核心技术突破的规律,着力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彻底扭转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核心技术,是指支撑产品生产的关键技术和工艺,因其自身的不可复制性而具有独特的战略价值和竞争优势。纵观世界历史,一些大国之所以能够占据发展先机而崛起成为强国,正是由于他们在一些重要领域掌握了核心技术。16世纪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因为先进的航海技术而驰骋全球;18世纪的英国,因为蒸汽机技术而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上个世纪的美国,因为芯片研发和制造等核心技术,几乎垄断了整个网信领域。
我们已经成为网络大国,但同世界先进水平和建设网络强国的目标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这不仅使我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上长期停留在“打工”的低端,也给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比如,我国制造了全球超过70%的手机,但只有不到3%的手机用的是中国芯片;我国每年的芯片进口额为2000多亿美元,已超过了石油和大宗商品,成为第一大进口商品。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基础工业能力薄弱,不足以支撑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二是机制性容错、避错、纠错能力不足,包容失败、对冲风险等能力建设相对滞后;三是认知、思考和决策模式与信息时代的特征要求不相适应。严峻的现实反复证明,只有牢牢掌握核心技术这个“命门”,才可能成为竞争新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赛场的重要主导者、新秩序的重要维护者,才能真正掌握网信事业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筑牢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基石,必须尽快走出一条核心技术突破的新路子。
增强核心技术突破的自信心和战略定力。真正的核心技术,花钱是买不来的,合作是靠不住的,引进也是走不远的,必须靠自主创新。我们要树立这样的自信,保持这样的定力,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成为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已经具备了核心技术突破的坚实基础和条件。只要我们横下一条心,就一定能够把越来越多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坚定自主创新,但绝不是“闭门造车”,我们不拒绝任何人类文明成果,要进一步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国际创新体系,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竞争协作,在协同中创造,在开放中创新。
围绕核心需求选准核心技术的突破口。突破核心技术不能靠大水漫灌、一拥而上,要进一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瞄准核心技术突破的创新标靶,比如先进的信息功能器件、微系统、开放物联等基础技术和通用型技术,网络空间测量和感知、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等非对称技术和“杀手锏”技术,量子信息、无人智能等前沿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定好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同时,要加快实施面向2030年的若干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并选择其中的一两个工程做试点,探索新形势下举国体制的实现新路径。
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成体系推进平台建设。一方面,加快推进战略性科技平台建设,按照大科学、大工程的思想,尽快设立网络空间国家实验室。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全球创新资源整合,利用当前有利时机,加快国际技术并购,在海外创新密集区域设立研发中心,提高自主创新的起点和水平。此外,还要积极扶持各类网信创新创业公共平台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为核心技术突破锻造扎实的产业基础和创新氛围。
掌握核心技术突破的规律,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要尽快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各项举措,重点解决好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网信核心技术突破不仅具有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到核心技术突破、再到产业化的一般规律,也具有速度快、周期短、风险大等特征。同时,长期以来我们还面临着“技术突破陷阱”,每当突破了一项核心技术,国外相关技术产品随即大幅降价,并以其质量、寿命、可靠性等优势,诱使我们放弃进一步推进转化应用和研发的努力,从而让我们陷入引进和路径依赖的“陷阱”。认识、掌握并遵循这些核心技术突破的规律,就要进一步提高政策的精准度,建立健全优先使用自主创新成果的激励机制和风险机制,探索构建创新链、价值链和产业链融合协同的研发模式,提高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效率和效益。
互联网企业要坚守社会责任
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总编辑 徐世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互联网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个企业既有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也有社会责任、道德责任。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社会责任、勇于面向市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让互联网媒体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当前,互联网态势高度复杂,网络管理面临严峻挑战。网络环境有八大特点:自发性、突发性、公开性、多元性、冲突性、无界性、难控性、匿名性。过去,媒体是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现在,大量市场化运作的都市类媒体出现。尤其在资本介入媒体的趋势下,大量的公众号、新媒体出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市场化新媒体都是原有传统媒体的骨干创办的。对于这类媒体,管理的方式可以有区别,但是原则不能改变。在导向的把握上,不存在新旧媒体、体制内媒体和体制外媒体的区别。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这是总要求,绝不能搞“两个标准”。
要有大局观念和战略眼光。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互联网”不行,要“互联网+”。我们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强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创新。媒体融合发展,培育新兴媒体集团,不仅是政治任务,而且要有大局胸怀、战略眼光。目前,在发展新媒体方面主要存在的错误认识有:认为互联网烧钱,只要不掉队就可以,随大流;仅仅投入一定的资源,就要求赶快盈利,减轻压力;财力雄厚就可以随便烧钱,忽视了新闻产品本身可持续性问题。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上,地方党委和政府既是管理者,也是战略投资者,不能急功近利,要明白当前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解决“两个舆论场”的矛盾。产品形态、公司治理,都必须符合互联网行业的要求、特征和规律。
摒弃传统思维和做法,大胆试大胆闯。信息技术是一次新的革命。它给新闻舆论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光是内容层面的,也包括商业模式的构建。商业模式的创新变革,直接决定着媒体融合创新能否持续。传统媒体强调以优质内容、稀缺性的渠道占有建立商业模式。在新的媒体环境下,仅仅依靠优质内容换个载体,仍旧去卖广告,这种商业模式已经很难走得通。因为这本质上还是“+互联网”,不是“互联网+”。经过20多年发展,任何互联网产品的商业模式,都在由原来的“体验式”向“服务性”拓展,这也是互联网影响人类生活的演变规律。比如,通过报纸可以阅读内容,通过电视可以收看内容,通过门户网站可以评论内容,而通过社交媒体则能够参与制作内容;又比如,当下火热的O2O(线上到线下),最早提供分类信息,今天则能够实现订餐、外卖、付款。因此,互联网产品的商业模式是可以拓展的,是不断演变的。未来最有价值的在于改造传统产业,改变生活模式本身。增值服务,已经越来越成为互联网产品商业模式的主流。纵观全球,任何现代媒体集团,已经不单纯提供新闻,而是用新闻、服务甚至商务来培育用户。
强化人才、技术等基础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建设网络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他还提出不要论资排辈,不唯学历,不唯论文,不讲资历,要讲专业性、创新性、实用性。同时,要加强技术投入,要强化基础技术投入,要有“杀手锏”技术和非对称技术。《战略纲要》强调,要完善人才培养、选拔、使用、评价、激励机制,破除壁垒,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网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目前,国有传媒集团几乎都面临人才、技术匮乏等巨大难题,成为制约国有传媒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障碍。唯有强化基础能力建设,国有传媒集团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这也对国有传媒集团的管理团队建设,提出了历史性的要求。过去单一的内容管理团队,已远远不能适应互联网条件下竞争环境的重大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充实更多的内容、市场、技术、资本等专业人才进入领导班子,形成一个互为补充的多层次管理结构团队,大胆创新,努力探索,着力改变体制机制中与互联网传播规律不相适应的关键环节,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