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力实施生态工程建设,深入推进875平方公里“1+4”湿地保护修复,扎实开展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推进153公里海岸线综合治理,科学布局城市建设,打通海陆生态系统,为持续发展积累绿色财富,努力建设美丽天津。
构建良好生态格局
天津湿地是濒危珍稀候鸟的重要栖息地和停歇地,是全球八大鸟类迁徙廊道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的重要驿站。
天津市于2016年出台湿地保护条例,2017年研究制定湿地自然保护区“1+4”规划体系,划定875平方公里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红线,全面加强七里海、北大港、大黄堡、团泊洼等湿地保护和修复,建设国家湿地保护与修复典范。
5年来,天津市相关部门严格贯彻落实“1+4”湿地保护区规划,坚决整治违法违规行为,大力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实施土地流转工程、生态移民工程、引水调蓄生态补水工程,推进875平方公里的湿地自然环境和生态功能不断恢复。
截至2021年底,天津4个湿地保护区累计完成补水13.77亿立方米,湿地和水域等重要生态空间总面积明显增加,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四大湿地碧波荡漾、百鸟云集、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整体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更丰富、生态系统更健康,成为天津一张耀眼的“生态名片”。
建设绿色生态屏障
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要严格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形成绿色森林屏障”。
绿色生态屏障相当于中心城区面积的2倍,南北长约50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涉及滨海新区、东丽区、津南区、西青区、宁河区5个行政区。区域内自然景观独特,人文特色富集,是彰显海河魅力与“津沽”特色的核心地区。
2018年起,天津市启动绿色生态屏障试点建设,2019年全面实施近期3年目标建设,确定了城市发展的总体空间布局。
截至2021年底,绿色生态屏障已基本成形。目前,蓝绿空间占比超过65.1%,一级管控区内有林地面积达到19.11万亩(含部分水面),林木绿化覆盖率超26%。重点区域生态修复效果良好,成规模的生态区域已有20多处,近300多平方公里。
打造美丽生态海湾
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承载着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天津市海岸线北起涧河,南至岐口,岸线全长153.67公里,其中自然岸线长18.63公里。沿海地势平坦,为典型的粉砂淤泥质海岸。
2018年,天津市打响了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出台了“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规划,多方联动治理海域。强化规划引领,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实施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进一步加强海岸线保护和用途管制。对海岸线进行分类管理,分段保护与利用。
截至2021年底,共修复滨海湿地面积531.87公顷,整治修复岸线4.78公里,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到70.4%,比2017年提高53.8个百分点。形成了国家海洋博物馆、东疆湾沙滩景区等滨海旅游品牌。
未来,天津将持续推进生态工程,以“双碳”目标为牵引,推进全市山水林田湖海草等生态要素全面修复,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屏障环抱“津城”与“滨城”的生态构架,让城市融入自然,提升森林的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功能,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记者 段春祥 通讯员 焦捷)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