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工作启动。由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等联合组成科考队,拟用2年的时间补充保护区自然地理环境专项调查、社会经济状况专项调查和保护区威胁因素专项调查,重点调查保护区植物及大型真菌。
截至2月,已完成2022年度第一季度科考调查工作。考察内容包括维管植物多样性调查、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调查与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涵盖了保护区内的5个典型生境。科考队选择适宜生境安装红外相机25台,并完成8条鸟类调查样线、6条两栖爬行类动物调查样线。
经过拟定与整理,这次考察共调查记录到维管植物(已鉴定)258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9种;记录兽类5种,鸟类37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痕迹调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期间,科考队记录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紫纹兜兰群落,数量较多,种群状态良好;还发现了大量飞瀑草属植物,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是本次调查的新增记录,此前未被象头山保护区名录收录。由于形态特征难以辨别,种名仍有待分子技术鉴定。
象头山自然保护区是珠三角地区一座天然的动植物基因宝库。在本次科考之前,根据历年生物多样性调查,区内已发现有植物195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及珍稀濒危植物76种,华南特有种360种,广东特有种19种,发现新种3个、变种1个。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343种,鱼类72种,昆虫619种,大型真菌20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5种(分别为中华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云豹和白肩雕),二级重点保护动物48种,“三有”陆生野生动物203种,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鱼类30种,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
此次科考将通过布设覆盖保护区不同生境、不同地形地貌、不同海拔的植物、大型真菌调查样线,沿线采集标本、拍摄照片等调查凭证,对重点保护物种精准定位并挂牌登记,每个定位点不同角度拍摄影像凭证。实现物种名录100%有调查凭证,80%的物种具有精确分布位置,其中,100%的国家和省保护物种具有精确分布位置。结合保护区5G网络开展野生动物红外相机调查。将保护区收集到的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生态环境、珍稀野生动植物进行资源分类,并建立便捷可查询、可分析的数据库,引进数据库技术对采集的标本、拍摄的照片进行数字化或矢量化管理。对接保护区的“空天地一体化”管理平台,实现调查成果的实时动态可视化管理功能。评估保护区的珍稀濒危物种,得出具有保护区特色的物种保护名录,区分保护等级,落定精准保护区域,从而提高调查、科普、科研成果产出的效率,为保护区保护管理措施的制定、绩效考核等工作提供精细、科学、及时的数据支撑。(陈日强)
来源:广东省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