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护林员拍摄的一张图片,让杨柏云顿时兴奋起来。明艳的黄色花朵,翠绿的椭圆叶片,亭亭伫立于密林之中,这是在江西境内首次发现大黄花虾脊兰的踪迹。(新华网发)
大黄花虾脊兰为兰科虾脊兰属的地生植物,其花大,纯黄色,极具观赏价值,生长在常绿阔叶林下,对生态环境和水源的要求较高,全国野生资源现存量不足300株,目前仅在江西、湖南和安徽发现。2012年,它被列入我国120种极小种群保护名录,同时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保护名录列为极危(CR)物种,被誉为植物界的“金丝猴”。图为杨柏云教授(左二)和学生们观察大黄花虾脊兰小苗的生长情况。(新华网 吴亚芬摄)
1986年参加工作,1991年开始研究兰科植物,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柏云教授已经与兰花结缘近30年。尽管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野外考察,他还是觉得不够。2007年,杨柏云与全省各地的兰花爱好者,自然保护区的科研人员、护林员联系,委托他们在野外遇到兰科植物时拍照留存。这样,一个全省兰科植物资源的调查网络建立起来了,不仅将江西省的兰科植物种类从80余种丰富到205种,还在2015年发现了珍贵的大黄花虾脊兰。图为杨柏云教授在野外考察大黄花虾脊兰野生种群。(新华网发)
经过近五年的深入研究,杨柏云教授团队摸清了大黄花虾脊兰在国内的分布情况,对其生境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还对其开展了生物学特性、传粉生物学、物种分布模型、种群生态学和繁殖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新华网 吴亚芬摄)
研究表明,大黄花虾脊兰濒危的主要原因是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类过度采挖、种子有胚率极低、自然界为其有效传粉的昆虫缺失,导致适生区缩小且破碎化加剧。在找到了原因之后,杨柏云教授团队建立了无菌培养和真菌共生培养的繁殖体系,在实验室成功进行了规模化育苗。(新华网 吴亚芬摄)
五年前,大黄花虾脊兰在人迹罕至的山间款款盛开。五年后,数万株小苗在南昌大学杨柏云团队的实验室里茁壮生长。(新华网 吴亚芬摄)
图为在实验室培育出的大黄花虾脊兰小苗 (新华网 吴亚芬摄)
培育出小苗只是“拯救”大黄花虾脊兰的第一步。2019年,杨柏云教授团队启动野外回归研究工作,将近万株幼苗分两批移植到江西、湖南和安徽三省的野外环境中,目前幼苗长势良好,并发出了新芽。(新华网发)
“野外回归繁育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杨柏云介绍,大黄花虾脊兰幼苗在野外存活之后,还要闯好几关:是否能开花、是否有昆虫正常授粉、是否能结种子、种子能否和有效的真菌结合发芽……杨柏云团队需要密切关注幼苗生长过程中的生理生态情况,进行长期的监测和持续的养护,直到产生能自我更新的新种群为止。图为杨柏云教授和学生们在观察温室内大黄花虾脊兰幼苗的生长情况。(新华网 吴亚芬摄)
目前,大黄花虾脊兰幼苗的回归地都是在已发现的野生种群附近,下一步,杨柏云团队计划将回归范围扩大到全省乃至全国适合大黄花虾脊兰生存的生态环境中。或许就在不远的将来,大黄花虾脊兰明艳的黄色花朵能灼灼闪耀在乡间山野。图为杨柏云教授的学生们在温室内忙碌着。(新华网 吴亚芬摄)
29年醉心兰科植物研究、13年遍寻兰花芳踪、5年潜心“破解”大黄花虾脊兰的繁育秘密、去年启动野外回归计划……杨柏云说,因为热爱,他并不觉得多苦多累,即使常年在野外工作,仍然是“很快乐的事情”。下一步,杨柏云教授团队计划与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合作,建立珍稀濒危物种保育基地,推动珍稀濒危植物野外回归,为加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绿色发展贡献“江西力量”。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