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时代的曙光悄然破晓,在祖国西南边陲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也不断传来扶贫的捷报:2017年,林草精准扶贫带动16.8万人增收脱贫。
振奋人心的数据背后是生活越来越富、生态越来越好的幸福民生图景——无论在桂北湿地,还是在高原山区,到处可见满山的浓绿、新建的农家园舍和充满干劲的当地村民。
“十二五”以来,林业部门高度重视林业扶贫工作,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林业精准扶贫力度不断加大,措施不断完善。“十二五”时期,片区贫困人口通过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27%,林业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探索出生态脱贫的新路子。
一片充满潜力的希望土地
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是“四多”地区,它跨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边境地区于一体,是全国14个片区中扶贫对象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所辖县数最多、民族自治县最多的片区。
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岩溶地区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又是我国石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地区。
这里土地贫瘠,资源环境承载力低,干旱洪涝等灾害频发,生态条件脆弱;基础设施落后,水利和交通瓶颈十分突出,社会发展滞后,贫困面广、程度深。2010年,年收入1274元扶贫标准以下的农村人口有324.4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1.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3个百分点。
然而,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却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同时,这里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浓郁,民间工艺丰富,是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地。
看似落后贫瘠,实则蕴含潜力,孕育希望。
生态扶贫的根本落脚点在于如何摆脱落后,挖掘潜力,让希望照进现实。
一条立足长远的扶贫路径
“如果不是因为当上了生态护林员,我这日子真不知道咋过!”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县良寨乡安全村贫困户赵付贵说。
当上生态护林员后,每年新增加1万元的收入让这个贫困家庭大变了样。目前,赵家两个孩子正在上大学,生活燃起希望。
赵付贵只是片区近5.3万实现“山上就业”的生态护林员之一。
2017年,安排片区中央和地方林业草原保护修复投入57.94亿元,选聘生态护林员52859人,带动片区贫困人口“家门口脱贫”的同时,林区森林火险和盗伐林木案件明显降低。
林业扶贫的特色就是进一步扩大片区贫困户参与天然林保护、公益林管护的覆盖面,提高劳务收入和受益水平,其中贵州片区的 24.1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每年增加生态劳务收入846元。
生态产业扶贫,“造血”比“输血”更加可贵。
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县四拔镇里乐村由当地能人牵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租用农民土地发展油茶8000多亩,涉及260多个贫困户。农民将土地按30%入股,收益期按股分红,并参与油茶经营和林下种植养殖,每年仅劳务收入就接近3万元。
2016年,片区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509亿元,建立林业合作社1690个,带动28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脱贫。贵州黔南州贫困人口的40%纯收入来自林业产业;云南省“十二五”以来累计建成特色经济林基地590万亩,一批核桃、油茶加工企业成长为国家林业龙头企业;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利用石山上的竹子、藤、草等编织绿色产品,每年出口创汇900多万美元,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实现了家中就业。
随着资金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生态补偿脱贫成效日益显现。2016年林业扶贫精准带动42.9万人增收脱贫,生态保护修复和石漠化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快,完成造林562万亩、森林抚育313万亩,片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7.6%。
一组面向未来的发展建议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林业扶贫攻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片区贫困覆盖面广,贫困程度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长期的不合理耕作方式和毁林樵采,导致石漠化严重,生态条件脆弱,与资源相伴的产业发展速度缓慢,脱贫任务还十分艰巨。
中国林科院科信所生态扶贫调研项目组经过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四个定点扶贫县的监测和调研,认为当前石漠化片区扶贫仍然存在几大问题,如生态环境承载力低下,扶贫成本高;经济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片区基础条件与自然条件落后,返贫率高;地方财政困难,扶贫难度大等。
调研组建议,一是深入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在建设任务和资金安排上要进一步向片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倾斜。二是巩固提升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三是推广建立以贫困人口为主体的造林专业合作社模式,提高产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四是大力推进金融扶贫政策精准落地。各地林业部门要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开展融资项目,积极协调金融机构,科学设计金融产品,制定更加灵活适用的差异化扶持政策,通过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扶持,努力扩大林业扶贫的受益面。五是强化定点扶贫工作的帮扶督导,做到帮扶到位。六是加大林业扶贫宣传力度,及时报道林业扶贫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振奋人心的数据背后是生活越来越富、生态越来越好的幸福民生图景——无论在桂北湿地,还是在高原山区,到处可见满山的浓绿、新建的农家园舍和充满干劲的当地村民。
“十二五”以来,林业部门高度重视林业扶贫工作,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林业精准扶贫力度不断加大,措施不断完善。“十二五”时期,片区贫困人口通过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27%,林业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探索出生态脱贫的新路子。
一片充满潜力的希望土地
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是“四多”地区,它跨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边境地区于一体,是全国14个片区中扶贫对象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所辖县数最多、民族自治县最多的片区。
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岩溶地区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又是我国石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地区。
这里土地贫瘠,资源环境承载力低,干旱洪涝等灾害频发,生态条件脆弱;基础设施落后,水利和交通瓶颈十分突出,社会发展滞后,贫困面广、程度深。2010年,年收入1274元扶贫标准以下的农村人口有324.4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1.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3个百分点。
然而,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却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同时,这里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浓郁,民间工艺丰富,是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地。
看似落后贫瘠,实则蕴含潜力,孕育希望。
生态扶贫的根本落脚点在于如何摆脱落后,挖掘潜力,让希望照进现实。
一条立足长远的扶贫路径
“如果不是因为当上了生态护林员,我这日子真不知道咋过!”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县良寨乡安全村贫困户赵付贵说。
当上生态护林员后,每年新增加1万元的收入让这个贫困家庭大变了样。目前,赵家两个孩子正在上大学,生活燃起希望。
赵付贵只是片区近5.3万实现“山上就业”的生态护林员之一。
2017年,安排片区中央和地方林业草原保护修复投入57.94亿元,选聘生态护林员52859人,带动片区贫困人口“家门口脱贫”的同时,林区森林火险和盗伐林木案件明显降低。
林业扶贫的特色就是进一步扩大片区贫困户参与天然林保护、公益林管护的覆盖面,提高劳务收入和受益水平,其中贵州片区的 24.1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每年增加生态劳务收入846元。
生态产业扶贫,“造血”比“输血”更加可贵。
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县四拔镇里乐村由当地能人牵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租用农民土地发展油茶8000多亩,涉及260多个贫困户。农民将土地按30%入股,收益期按股分红,并参与油茶经营和林下种植养殖,每年仅劳务收入就接近3万元。
2016年,片区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509亿元,建立林业合作社1690个,带动28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脱贫。贵州黔南州贫困人口的40%纯收入来自林业产业;云南省“十二五”以来累计建成特色经济林基地590万亩,一批核桃、油茶加工企业成长为国家林业龙头企业;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利用石山上的竹子、藤、草等编织绿色产品,每年出口创汇900多万美元,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实现了家中就业。
随着资金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生态补偿脱贫成效日益显现。2016年林业扶贫精准带动42.9万人增收脱贫,生态保护修复和石漠化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快,完成造林562万亩、森林抚育313万亩,片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7.6%。
一组面向未来的发展建议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林业扶贫攻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片区贫困覆盖面广,贫困程度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长期的不合理耕作方式和毁林樵采,导致石漠化严重,生态条件脆弱,与资源相伴的产业发展速度缓慢,脱贫任务还十分艰巨。
中国林科院科信所生态扶贫调研项目组经过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四个定点扶贫县的监测和调研,认为当前石漠化片区扶贫仍然存在几大问题,如生态环境承载力低下,扶贫成本高;经济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片区基础条件与自然条件落后,返贫率高;地方财政困难,扶贫难度大等。
调研组建议,一是深入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在建设任务和资金安排上要进一步向片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倾斜。二是巩固提升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三是推广建立以贫困人口为主体的造林专业合作社模式,提高产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四是大力推进金融扶贫政策精准落地。各地林业部门要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开展融资项目,积极协调金融机构,科学设计金融产品,制定更加灵活适用的差异化扶持政策,通过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扶持,努力扩大林业扶贫的受益面。五是强化定点扶贫工作的帮扶督导,做到帮扶到位。六是加大林业扶贫宣传力度,及时报道林业扶贫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