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 事
黑龙江伊春老伐木工甄长龙
放下斧头锯 护住“祖母绿”
林海深处,山路蜿蜒,54岁的甄长龙一身军绿服,健步如飞。
龙江9月,秋意正浓。这里,是黑龙江省伊春市上甘岭林业局溪水国家森林公园。深吸一口气,满是清新味道。
林海莽莽,松涛阵阵,地处小兴安岭腹地,伊春犹如镶嵌在我国东北的一块“祖母绿”。
甄长龙与这片绿有着不解之缘。他曾扛着斧头锯,在这里当了10多年伐木工。
那时的伊春,好比一座大型木材加工厂,数十年采伐,共为国家建设提供优质木材2.7亿立方米,占我国国有林区产量的近1/10。
经年累月,“祖母绿”开始褪色。“大树长成需要几十年,砍掉却用不了一分钟。再密的林,也架不住伐。”甄长龙说。
为护住“祖母绿”,2011年伊春林区停止了主伐生产;2014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放下斧头锯,甄长龙成了一名护林员。如今他的主要工作是巡山,每天走二三十公里,查看林木是否“生病”,防范有人偷伐。“火灾多发季节,更得打起十二分精神。”
从伐到护,感觉咋样?
甄长龙嘿嘿一笑:“这咋说哩?以前,喊着号子伐木是为国家作贡献;现在,听着鸟鸣护林一样是为国家作贡献。”
在伊春,像甄长龙一样的护林员有1.23万人。数据显示,伊春林木总蓄积已由2010年的2.56亿立方米提高到2.9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83.9%提高到84.4%。
点 睛
森林是“地球之肺”,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家园,也是美丽中国的重要标志。我国近5年来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有效提高了大地的“肺活量”,推动天然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森林中的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这一工程还引导林业企业转向发展旅游、抚育森林,促使绿色经济蓬勃发展。(记者 郑少忠 谢振华)
故 事
宁夏盐池牧民张国
放养改舍饲 草已齐腰深
“以前养200只羊,‘羊把式’抱着放羊棒跑一天,挣钱少不说,还时常闹矛盾,自从退牧还草以来,开始舍饲精养,‘羊把式’也解放了。”宁夏盐池县高沙窝镇贺庄子村的张国感慨地说。
盐池位于宁夏东部,是宁夏滩羊的集中产地。贺庄子村就是其中典型的以养羊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村庄。
然而,这个以羊闻名的地方,曾因过度放牧导致草场急剧荒漠化,天然草原退化面积一度达90%以上。
当地曾流传着一则趣闻:每到风沙季节,流动沙丘一夜间就能堆得与房屋后墙一样高,有人顺着流沙形成的沙坝往家走,结果竟到了别人家的院子里。故事听起来有趣,但也反映了不合理放牧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
2003年,宁夏开始在全区境内草原全面实行禁牧封育。同年,盐池县加强草原保护,植被覆盖和产草量得以增长。自此,当地水土流失和沙化面积逐年缩减,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张国告诉记者,以前草场退化严重时,30亩草原连1只羊都养活不了。现在草已长到了齐腰深。他们家养了800只羊,每年养羊收入有20多万元,舍饲精养后,草地纠纷再也没有发生。
贺庄子村的改变,是宁夏草原生态建设的缩影。经过10多年不懈努力,宁夏退牧还草成效卓著,一些多年不见的蒙古冰草、长芒草散布在贺庄子村的天然草场上,甚至温性草原地区的发菜、地木耳也大量出现。天地辽阔、风吹草低的诗意画卷得以重现。
点 睛
“沙窝窝”里的贺庄子村,用实践证明了环境与经济之间不必是一场零和博弈。退牧还草后,村子不但迎来了好环境,更赢得了好发展。2014年,国家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并扩大规模,将其作为从源头防治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这一工程的实施也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契机。(记者 朱磊)
故 事
甘肃护林员马雪俊
整改抓落实 山谷清净了
一场秋雨后,站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祁丰林场,远处祁连山山巅的积雪清晰可见,空气朗润清爽。祁丰林场红山护林站站长马雪俊和往常一样,开始巡山查林。
“山谷终于安静了。”马雪俊回忆,从上世纪90年代起,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就时常传来炸山炮响,山区丰富的矿产资源被无序开采。仅在红山护林站辖区内,就曾有两家矿企。
大规模无序采探矿,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地表塌陷等环境问题。随着人们对祁连山生态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环保整改行动开展起来,2015年底,这两家矿企关停了。
马雪俊亲眼见证着变化:2016年,工人们再次进入这里,这一次是来彻底封停矿企的。关井口、清废渣,平地上被重新覆盖厚厚的土壤。在护林站的两个检查点,再也看不到轰鸣而过的大卡车,山谷里孕育着新希望。
2017年开春前,人们来到这里播撒草籽。“新种的草长势好极了,只要不再破坏,过一两年就能长成和天然草地一样。”马雪俊说,他和农牧民聊天时,大家最感慨的就是现在环境变好了。
不仅是这条山谷,整个肃南县正在全力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截至目前,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肃南段140项突出问题已完成整改133项,7项正在整改,整改率达95%。
“前几天去巡山还看到了岩羊!”马雪俊高兴地告诉记者,随着环境好转,野生动物在山谷间活跃起来,祁连山,正在重焕生机。
点 睛
经过60多年发展,我国已有2750个自然保护区,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这些“绿色保护伞”下,全国超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和约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得以免遭破坏。近5年来,随着保护力度加大,一些曾遭侵扰的自然保护区正恢复生机。(记者 柴秋实)
故 事
福建林农程诗贵
收储商品林 林农更“恋山”
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朝阳村上坋自然村,秋日的阳光洒向程诗贵家的茶园,绿意盎然。一大早,他就到茶山上指导工人修砌道路,“我要把这里建成特色旅游景观。”老程信心满满。
程诗贵修砌茶山道路的钱,来自2016年他家330亩山林被政府收储后所得的资金。2015年武夷山市出台政策,创新性地开展重点区位商品林收储,并在九曲溪上游的星村镇试点,由此,林农手上的“死钱”成了“活钱”。
自打山被收储后,程诗贵对茶山上的林木更加精心保护,把茶山打理成了生态茶园。今年7月,一家辽宁客商看中茶山的生态环境,与他达成合作协议:程诗贵以67亩茶山和厂房、民房、厂区等入股,客商投资7000多万元,共同打造以茶为主题的度假庄园。老程感慨道:“这次我真正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
妻子谌美玲说出了老程“恋山情”的往事:2011年福建省开展全省大造林,一片1056亩的采伐地需造林,老程响应号召,投资70多万元买下林地造上林子。时值武夷山茶农种茶热情高涨,他这片林子却没种茶树。有人认为不划算,老程却说:“我对山林有感情,山在,林木在,林农的利益就在。”
如今,武夷山市已完成青山收储1.4万亩,这一做法还在全省推广。“我是既赚了钱,又护了林。”老程高兴地说。
点 睛
实施生态补偿,有效提高了群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明确“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提出到2020年,实现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何璐 金文莲)
黑龙江伊春老伐木工甄长龙
放下斧头锯 护住“祖母绿”
林海深处,山路蜿蜒,54岁的甄长龙一身军绿服,健步如飞。
龙江9月,秋意正浓。这里,是黑龙江省伊春市上甘岭林业局溪水国家森林公园。深吸一口气,满是清新味道。
林海莽莽,松涛阵阵,地处小兴安岭腹地,伊春犹如镶嵌在我国东北的一块“祖母绿”。
甄长龙与这片绿有着不解之缘。他曾扛着斧头锯,在这里当了10多年伐木工。
那时的伊春,好比一座大型木材加工厂,数十年采伐,共为国家建设提供优质木材2.7亿立方米,占我国国有林区产量的近1/10。
经年累月,“祖母绿”开始褪色。“大树长成需要几十年,砍掉却用不了一分钟。再密的林,也架不住伐。”甄长龙说。
为护住“祖母绿”,2011年伊春林区停止了主伐生产;2014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放下斧头锯,甄长龙成了一名护林员。如今他的主要工作是巡山,每天走二三十公里,查看林木是否“生病”,防范有人偷伐。“火灾多发季节,更得打起十二分精神。”
从伐到护,感觉咋样?
甄长龙嘿嘿一笑:“这咋说哩?以前,喊着号子伐木是为国家作贡献;现在,听着鸟鸣护林一样是为国家作贡献。”
在伊春,像甄长龙一样的护林员有1.23万人。数据显示,伊春林木总蓄积已由2010年的2.56亿立方米提高到2.9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83.9%提高到84.4%。
点 睛
森林是“地球之肺”,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家园,也是美丽中国的重要标志。我国近5年来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有效提高了大地的“肺活量”,推动天然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森林中的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这一工程还引导林业企业转向发展旅游、抚育森林,促使绿色经济蓬勃发展。(记者 郑少忠 谢振华)
故 事
宁夏盐池牧民张国
放养改舍饲 草已齐腰深
“以前养200只羊,‘羊把式’抱着放羊棒跑一天,挣钱少不说,还时常闹矛盾,自从退牧还草以来,开始舍饲精养,‘羊把式’也解放了。”宁夏盐池县高沙窝镇贺庄子村的张国感慨地说。
盐池位于宁夏东部,是宁夏滩羊的集中产地。贺庄子村就是其中典型的以养羊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村庄。
然而,这个以羊闻名的地方,曾因过度放牧导致草场急剧荒漠化,天然草原退化面积一度达90%以上。
当地曾流传着一则趣闻:每到风沙季节,流动沙丘一夜间就能堆得与房屋后墙一样高,有人顺着流沙形成的沙坝往家走,结果竟到了别人家的院子里。故事听起来有趣,但也反映了不合理放牧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
2003年,宁夏开始在全区境内草原全面实行禁牧封育。同年,盐池县加强草原保护,植被覆盖和产草量得以增长。自此,当地水土流失和沙化面积逐年缩减,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张国告诉记者,以前草场退化严重时,30亩草原连1只羊都养活不了。现在草已长到了齐腰深。他们家养了800只羊,每年养羊收入有20多万元,舍饲精养后,草地纠纷再也没有发生。
贺庄子村的改变,是宁夏草原生态建设的缩影。经过10多年不懈努力,宁夏退牧还草成效卓著,一些多年不见的蒙古冰草、长芒草散布在贺庄子村的天然草场上,甚至温性草原地区的发菜、地木耳也大量出现。天地辽阔、风吹草低的诗意画卷得以重现。
点 睛
“沙窝窝”里的贺庄子村,用实践证明了环境与经济之间不必是一场零和博弈。退牧还草后,村子不但迎来了好环境,更赢得了好发展。2014年,国家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并扩大规模,将其作为从源头防治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这一工程的实施也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契机。(记者 朱磊)
故 事
甘肃护林员马雪俊
整改抓落实 山谷清净了
一场秋雨后,站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祁丰林场,远处祁连山山巅的积雪清晰可见,空气朗润清爽。祁丰林场红山护林站站长马雪俊和往常一样,开始巡山查林。
“山谷终于安静了。”马雪俊回忆,从上世纪90年代起,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就时常传来炸山炮响,山区丰富的矿产资源被无序开采。仅在红山护林站辖区内,就曾有两家矿企。
大规模无序采探矿,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地表塌陷等环境问题。随着人们对祁连山生态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环保整改行动开展起来,2015年底,这两家矿企关停了。
马雪俊亲眼见证着变化:2016年,工人们再次进入这里,这一次是来彻底封停矿企的。关井口、清废渣,平地上被重新覆盖厚厚的土壤。在护林站的两个检查点,再也看不到轰鸣而过的大卡车,山谷里孕育着新希望。
2017年开春前,人们来到这里播撒草籽。“新种的草长势好极了,只要不再破坏,过一两年就能长成和天然草地一样。”马雪俊说,他和农牧民聊天时,大家最感慨的就是现在环境变好了。
不仅是这条山谷,整个肃南县正在全力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截至目前,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肃南段140项突出问题已完成整改133项,7项正在整改,整改率达95%。
“前几天去巡山还看到了岩羊!”马雪俊高兴地告诉记者,随着环境好转,野生动物在山谷间活跃起来,祁连山,正在重焕生机。
点 睛
经过60多年发展,我国已有2750个自然保护区,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这些“绿色保护伞”下,全国超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和约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得以免遭破坏。近5年来,随着保护力度加大,一些曾遭侵扰的自然保护区正恢复生机。(记者 柴秋实)
故 事
福建林农程诗贵
收储商品林 林农更“恋山”
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朝阳村上坋自然村,秋日的阳光洒向程诗贵家的茶园,绿意盎然。一大早,他就到茶山上指导工人修砌道路,“我要把这里建成特色旅游景观。”老程信心满满。
程诗贵修砌茶山道路的钱,来自2016年他家330亩山林被政府收储后所得的资金。2015年武夷山市出台政策,创新性地开展重点区位商品林收储,并在九曲溪上游的星村镇试点,由此,林农手上的“死钱”成了“活钱”。
自打山被收储后,程诗贵对茶山上的林木更加精心保护,把茶山打理成了生态茶园。今年7月,一家辽宁客商看中茶山的生态环境,与他达成合作协议:程诗贵以67亩茶山和厂房、民房、厂区等入股,客商投资7000多万元,共同打造以茶为主题的度假庄园。老程感慨道:“这次我真正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
妻子谌美玲说出了老程“恋山情”的往事:2011年福建省开展全省大造林,一片1056亩的采伐地需造林,老程响应号召,投资70多万元买下林地造上林子。时值武夷山茶农种茶热情高涨,他这片林子却没种茶树。有人认为不划算,老程却说:“我对山林有感情,山在,林木在,林农的利益就在。”
如今,武夷山市已完成青山收储1.4万亩,这一做法还在全省推广。“我是既赚了钱,又护了林。”老程高兴地说。
点 睛
实施生态补偿,有效提高了群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明确“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提出到2020年,实现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何璐 金文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