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中国防治荒漠化成就展在鄂尔多斯举行。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中国绿色时报9月8日报道(记者 焦玉海 王苒) 防治荒漠化是“美丽中国”的一张闪亮名片,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国大会召开之际,国家林业局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举办了筑起生态绿长城——中国防治荒漠化成就展。展览赢得了参加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的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代表的广泛赞誉。
新中国68年的治沙史,堪称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总体看,大致可分为艰难起步阶段、重点治理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全面推进阶段4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政府组织广大人民和科技人员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沙治沙行动。在沙区组织开展农田防护林和防风固沙林建设,涌现了民勤、兰考、沙坡头等一系列治沙典型,奠定了中国防治荒漠化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相继启动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一大批生态工程,开启了以生态工程推动防沙治沙的重点治理阶段。国务院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召开了全国治沙大会,签署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建立了荒漠化监测体系。
进入新世纪,中国颁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建立了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批准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防沙治沙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加强防沙治沙顶层设计,新一轮退耕还林、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二期等重点工程相继启动,防治荒漠化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目前,中国的防沙治沙工作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政策体系、规划体系、考核体系,以及工程建设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履约与国际合作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
根据国家林业局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中国防治荒漠化成果可以用4个“双”概括: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双缩减”、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双减轻”、沙区植被状况和固碳能力“双提高”、区域风蚀状况和风沙天气“双下降”。
中国积极推动世界荒漠化防治事业的共同发展,重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履约工作。积极向国际社会无偿输出治沙技术和经验,为各国学员提供研修和培训,举办了一系列荒漠化防治领域的重要论坛和国际会议,有力推动了全世界荒漠化防治事业的共同发展。近20多年来,中国开展的与荒漠化防治相关的各类双边多边合作项目达90多个,在全球防治荒漠化领域展现了负责任大国形象。